10月16日,2025第三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簡稱“海裝展”)在福州舉辦。作為中船集團風電產業專業化發展上市公司、清潔能源產業鏈鏈長單位,中船科技與中船集團旗下40多家成員單位齊齊亮相此次海裝展,帶來了一場追風海洋、深藍圖強的視覺“盛宴”。
本屆博覽會以“綠動領航、智馭深藍”為主題,展覽規模達10萬平方米,設置11個專業展區和4個專業化子展品牌,全面覆蓋航運港口物流、船艇與海上休閑、海上能源與海工技術等重點領域,展出了一批國之重器,吸引了近800家國內外企業參展,成為行業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在中國船舶集團產業鏈專館,設置了船舶海工、動力機電、科研院所和新興海洋裝備四大展區,中船科技作為新興海洋裝備展區的C位擔當,此次攜手產業鏈單位,帶來了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綠色燃料、海上新能源、海洋裝備等領域的新成果與新技術,共同展示“海上風電+”的無限可能。
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構建海洋產業協同發展新生態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當前眾多沿海省市正積極推進海洋能源綜合利用和多業態融合發展,全力寫好海洋經濟這篇“大文章”。在此背景下,中船科技發揮中船集團船海領域優勢,依托“海上風電+”融合發展和產業鏈協同發力的理念,積極開展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建設,致力于將海洋養殖、海洋文旅和海洋能源一體化集成,打造海洋經濟產業的獨特優勢。
在中船科技“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沙盤中,微縮的場景像一張立體的“海洋經濟地圖”,清晰展現了藍色海洋經濟體系的全貌,它涵蓋“海上新能源、綠色燃料、海洋裝備、海洋文旅”4 大核心領域,共同構建起高效協同的海洋經濟生態。
中船科技打造的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深度聚焦我國海洋經濟動能轉換迫切需要,以“商業模式創新+創新技術應用”為引領,推動“海上風電+深海養殖+海洋文旅”海洋經濟體系化融合發展,布局建設分布式海上風電場及智能微電網、郵輪游艇群、養殖文旅平臺、深海移動養殖工廠和海洋信息管網等風漁文旅結合項目,引領海洋資源開發從單一粗放到綜合高效、從近海向深遠海邁進,成為我國藍色海洋經濟裝備技術創新的引領力量。
風電+綠色燃料:打造綠色一體化生態全鏈條
在綠色燃料展區,展示了中船科技依托中船集團在船舶領域的天然優勢,協同集團內優勢單位,打造以風電為主體的適合多場景應用的多能互補系統解決方案,實現可再生能源向氫氨醇等多種綠色儲能的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最新成果。
當前,隨著歐盟及國際海事組織對船用燃料不斷提出更高要求,全球航運脫碳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進程加快推進,綠色燃料市場迎來廣闊發展空間,其中綠色甲醇作為極具潛力的清潔能源載體,對于降低航運碳足跡、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中船科技高質量聚合綠色燃料和船海產業協同發展,憑借其在風電制綠色燃料領域上成熟的工藝路線和全產業鏈自主配套能力,走出了一條具有中船集團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構筑了引領市場前沿的獨特競爭優勢。
中船科技正加快開展風電制氫制甲醇等綜合能源技術開發并推動示范項目落地。其中,甘肅敦煌風光氫儲試驗場項目,在風電光伏出力與制氫耦合、制氫設備運行穩定、氫燃料電池轉換效率等方向取得了科研攻關成果,運行情況良好;公司通遼50萬千瓦風電+制氫/甲醇一體化項目已完成中試試驗,預計投產后可為國家電網建設進度與風電開發進度不匹配問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今年9月,中船科技聯合中船貿易與客戶簽署了綠色甲醇長期供應協議,有力助推企業從風電業務向綠色燃料的延伸,全力構建“綠色裝備-綠色電力-綠色燃料-綠色航運”一體化生態產業鏈。
風電技術創新攻堅:書寫海上風電引領新篇章
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持續刮起的綠色風暴中,海上風電無疑是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一股力量。隨著技術突破和市場格局的深化調整,中國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市場的領軍者。
藍海掘綠能,創新不止步。面對海上風電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國內唯一持續且穩步推進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研制、示范、應用的整機企業,中船科技矢志力攀關鍵技術高峰,持續搶占海上風電發展制高點,此次展示了H305 平臺海上機型和H260 平臺海上機型。
其中,H305平臺海上機組是國內首款針對東南沿海強臺風環境設計的海上大兆瓦旗艦機型,專為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年平均風速 8.5-10m/s的高風速海域設計,可抵御16級臺風,滿足50年一遇極端風速≤60m/s海域定制化開發需求。該機組配置全球最大功率構網型技術,滿足跟網、構網模式在線切換和弱電網海上風場開發需求,拓展可開發海域面積30%以上。
H260 平臺海上機組搭載行業領先126m級葉片,單機功率可匹配10-18MW,跨越了傳統海上風電中低風速與中高風速市場間的界線,實現一個平臺低中高風速海域全覆蓋。全球首臺商業化應用H260-18MW機組,入選國家能源局十大科技成果、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產品手冊,上榜全球“最佳海上風電機組”TOP10榜單。
深遠海養殖裝備:助力打造全國領先的“海上糧倉”
在養殖文旅板塊,重點展示了15 萬方養殖工船、樁腿式沉降網箱、極地遠海牧場等裝備,它們共同構成了“離岸深遠海漁業養殖產業園+大型養殖裝備+養殖工船+岸基配套”的產業集群,讓深遠海養殖從“不可能”變成“可復制”。
15萬方養殖工船:該船由中船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設計,船長約315米,船寬50米,設計吃水14米,采用封閉式全流水養殖方式,全船設有20個養殖水艙,有效養殖水體達15萬立方米,可根據魚種生長特性曲線,實現階段分級養殖,有效提高養殖經濟性。本船主要用于國內近海海域開展的名貴魚類海上工廠化養殖,以滿足國內近海海域章紅、石斑等經濟魚種的成魚階段的養殖和收獲后的初步加工、存儲及轉運需求。
樁腿式沉降網箱:養殖水體3-4萬方,能用自升式樁腿固定在 25 米水深的海域,專門養殖大黃魚、石斑魚等。遇到臺風、赤潮等惡劣天氣,網箱能整體下降到安全水域“躲起來”,可抵御 17 級臺風。它能實現無人值守,還能根據需求分隔養殖水體,特別適合規模化養殖。
目前,這些裝備已在福建等沿海區域試點應用,不僅提高了魚類成活率和品質,還帶動了水產深加工、港口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為福建海洋漁業注入了新活力,助力其打造全國領先的“海上糧倉”。
福建作為海洋大省,坐擁豐富的海洋資源與雄厚的產業基礎,而中船科技在海上風電、藍色海洋經濟綜合體、綠色燃料等領域的業務布局,與福建省“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的戰略導向深度契合。未來,中船科技將持續以福建為核心戰略支點,充分整合資源、發揮全產業鏈優勢,為福建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提供“中船方案”、貢獻“中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