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人懷疑新能源的投資價值,認為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有泡沫。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沒有過剩的市場體制是計劃經濟的配給制。過剩是競爭的前提,沒有競爭誰去搞技術進步?所以過剩是科技進步的重要源泉,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象。當然,企業也不要太傻,非要在過剩得一塌糊涂的時候還去做,產品賣不出去還拼命生產。”李俊峰認為,“每個行業都有商業炒作,但能源市場不同于房地產、股票市場,泡沫膨脹的機會較小,一件衣服可以賣10元也可以賣1萬元,但是一度電一家賣1元另一家賣10元行嗎?能源是比較普遍和大眾化的產品,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激烈競爭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搞新能源是一件好事情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分食蛋糕并不容易事實上,除了政策和市場層面,新能源企業在成本、技術、管理和配套設施層面也面臨諸多限制和問題。
目前,新能源企業能否盡早實現盈利,主要看企業對建設成本的控制。新能源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運營成本高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由于發電成本較高,上網電價也高于傳統能源發電,因而不具有競爭力。
近期確定的我國風電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51元到0.61元,盡管這一價格已經比風電發展初期降低了很多,但仍在全國平均火電上網電價0.37元/千瓦時之上。而剛剛起步的光伏發電成本則更高,即便是此前招標中出現的0.69元/千瓦時的驚人低價,也很難與傳統能源發電相提并論。顯而易見,在成本上新能源并不具備優勢,還需要國家政策的補貼。壓縮成本無疑成為新能源企業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必修課”。
“新能源產業是一個淘汰率很高的行業,技術是阻礙行業發展最重要的問題。”李俊峰說。開發輸送、入網和利用過程當中所遇到的技術障礙已成為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
以風電為例,“由于風電發展較快,但電網建設相對滯后,相當一部分風機無法并網,風電機組投運后無法及時發電造成資源浪費。”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依然沒有完善的電力儲存技術、風電的電網接入技術,冀望短期內風電等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并不現實。
此外,由于核心技術和核心原料“兩頭在外”,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發展一旦上規模就容易受制于人。“這是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在享受世界工業文明的成果,但要具有核心競爭力必須有創新的核心技術。”李俊峰說。“國內比亞迪等企業已經投入很大精力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但也只能說是剛剛開始。技術發展都是很緩慢的,能源技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隨著產業不斷成熟,這種”虛熱“的癥狀會慢慢退去,企業家們應該有這樣的耐心。”
我國在新能源產業方面還面臨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嚴重缺失的問題。比如現在發展電動汽車,如果相應的充電站不跟上,用戶用起來也非常不方便。“改善配套設施,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適應新能源生活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李俊峰說。
中小企業如何介入雖然面臨種種困境,新能源依然前景可期。12月份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和醞釀多時的中國新能源發展規劃勢必會提振市場,提供新的機會。業內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已在起草低碳經濟指導意見,中國企業應當抓住新能源產業的巨大商機。
“現在投入比以前投入要好很多,以前沒有市場,現在市場很大,就看你能不能爭取到市場份額。企業應該好好研究市場,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出手可能連輸的機會都沒有。”李俊峰說,“現在在中國做新能源的企業至少有五六千家,企業的規模都是中小型企業,還沒有特別大規模的企業,像金風這樣做得比較好的也只是中等規模。雖然也有一些大企業比如GE、西門子都在做,但是新能源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產業規模還比較小,所以給了中小企業很大的投資空間,中小企業可充分利用自身機制靈活的特點,加快新發明、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要想進入新能源行業,企業必須提前做好準備。首先要有投資資本,資本的投入不一定要很大。像金風這樣資產上幾百億的企業一開始的投資也只有幾百萬,產業階段不同,對資本的需求也不同,不要迷信大投入才能建造大企業的說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方向,就是你要做什么,怎么做,這是最關鍵的東西,現在新能源產業可做的東西很多,有電池、風機、零部件等多個方向可選擇,選對了方向,有個很好的團隊就可以做起來。”李俊峰說,在積極投入新能源產業的同時,要注意克服盲目性,“企業不要把新能源當成一個投機的市場。雖然新能源概念被炒得沸沸揚揚,但是產業本身沒有太大的波動,企業要仔細考察,要找對行業熟悉的人,做一個很好的策劃,指導你在這樣的條件下怎樣去做,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再投資,不能想轉就轉,跟著輿論閉著眼睛隨便往里面砸。企業沒有一個好的規劃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于市場體系尚未成型,所以,中國新能源行業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將依賴于政策的大力刺激和投入。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新能源是塊大蛋糕,但怎么吃,什么時候吃卻是值得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和意欲投身新能源產業的企業思考的問題。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發展的出路歸根結底就是要研發核心技術,減低成本,縮小與常規能源的距離,讓企業看到利潤,使新能源產業更具商業價值。“現在有一個好的現象,過去我們的新能源企業不注重品牌建設,沒有自主品牌,更沒有自主技術。現在的新能源企業逐漸開始注重品牌建設,崛起了一批相當響亮的國際品牌,只要建設起品牌,企業不要發愁,經過十年二十年,好的技術做起來之后,前途不可限量。” 李俊峰說。
“新能源畢竟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產業規模還比較小,所以給了中小企業很大的投資空間,中小企業可充分利用自身機制靈活的特點,加快新發明、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新能源產業政策概覽《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2月28日獲高票通過,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先上網、全額收購、價格優惠及社會公攤的政策,并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資源調查、技術研發、試點示范工程建設和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新能源的發展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