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要求重點加強包括風電設備及多晶硅等行業的發展指導之后,國家發改委又更新了《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將“2兆瓦以上風力發電設備設計制造技術”從《目錄》中刪除;作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組件最重要原料的多晶硅也被從《目錄》中刪除,不再享受政府給予的進口貼息等優惠政策,一時間“新能源泡沫”之說甚囂塵上。
新能源是相對于傳統能源所提出的概念,指剛開始開發利用或正在積極研究、有待推廣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聚變能、水能和海洋能等。相較于傳統能源,新能源大多屬于可再生清潔能源,具有污染少、儲量大的特點,因此,在傳統資源面臨枯竭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新能源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不言而喻。
但市場前景的不明朗和政策走向的不明確讓產業投資者開始謹小慎微,徘徊不前。事實上,不少新能源企業已經感受到了融資壓力,不但風投資金大量減少,連銀行信貸也因“產能過剩”的陰影對新能源企業有所警惕,一些省市也押后了各自的新能源規劃,等待進一步的調研論證。
新能源產業究竟是真過剩還是假過剩?擺在投資者面前的究竟是蛋糕還是泡沫?
行業前景廣闊事實上,新能源產業的光明前景早有預兆,從以下這組數據中不難理解政府和企業的投資熱情:根據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對10個產業的分析數據顯示,在過去50年的時間里,能源行業的凈收益率是最高的,平均年回報率近13%.在2004-2008年4年里,全球清潔能源投資增長達417%.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04年,全球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額在300億美元左右。2006年為925億美元,2007年同比大增60%,超過1480億美元。2008年雖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但投資總額還是達到了1550億美元。2007年9月4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0%、到2020年達到15%的發展目標。這讓市場對新能源的未來充滿了期待。“目前,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一,風電和光伏發電的生產能力也在全球名列前茅,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企業,比如皇明、尚德、金風等,效益都很好,2008年內地首富施正榮和今年新上榜的首富王傳福也都是搭了新能源的順風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目前,企業和資本最看好的仍然是太陽能和風能領域,它們起步相對較早,技術更成熟一些,資源更豐富一些,市場更好一些,這三個方面決定了投入的比較多,市場風險更小一些,所謂的波能、地熱能等概念,進行技術研發是有可能的,但是要真正投入資本形成產業鏈條還需要時間。”
的確,近幾年我國太陽能發展速度驚人且已顯現出一定的產業化空間。盡管太陽能發電成本在2-3元,遠高于其他能源,但是隨著光伏系統的安裝價格逐年下降,成本的下降將直接驅動需求的增長。
風能發電亦表現突出,裝機容量從1995年的3.8萬千瓦到2008年的1215萬千瓦,躍居世界第4位,風電成本與火電成本最接近,且具有產業鏈和規模化優勢。我國可開發風能總儲量約有43.5億千瓦,其中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6-10億千瓦,近海風能儲量1-2億千瓦,巨大的風能儲量使得風能在未來具有可持續的產業化前景,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
“泡沫論”需理智看待日前,工信部、發改委在《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中指出,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的問題非常嚴重。截至2009年上半年,在各項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全國各地表示將要“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就已經超過17個。在這些省份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規劃,隨之而來的,是大批的設備組建生產線上馬,以及風場、光伏電站的爭相圈地。
但中國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內部報告中,對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說法表示了質疑。科技部調研的結果顯示,媒體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在建項目可能會因為規模成本等問題停產,計劃產能也會因為市場供需關系而變化,會隨著資金情況、市場需求、成本問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會擱淺。這些都只是數字的體現,未能達到現實的供應。以目前的50多家多晶硅企業為例,實際能夠生產多晶硅的僅10余家,預計今年多晶硅的產能僅有1.5萬噸左右,實際是供小于求的。
同時,一部分過剩是由于低端生產商盲目上項目以及產業鏈各端不配套造成的,而不是實際的產能過剩。國家出臺政策也并不是限制新能源的發展,而是保證它們更健康地向前推進,“企業或投資商可以在風能關鍵零部件制造、維修服務體系等更多產業鏈環節尋找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