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化石能源與新能源看似是“冤家”,但不少有實力和前瞻性的石油企業已經在布局新能源的戰略發展規劃。
今年,幾大國際石油巨頭的新能源發展突然加速,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究其原因,利潤和政策是最重要的因素。
新能源發展最佳時機
也許沒有比殼牌更為堅定的轉型者。
6月28日,殼牌天然氣一體化及新能源業務執行董事魏思樂首次來華,便直言“能源轉型正當其時”。
此前,殼牌以530億美元正式完成對英國天然氣集團(BG)的收購。這不僅是英國公司史上最大并購案之一,而且是近10年來能源行業的最大并購案之一。通過此次并購,殼牌的天然氣業務總量增加近50%,總價值達到90億美元,占到總業務量的1/3。液化天然氣產能將因此比全球排名第二的??松梨诟叱?倍以上。
與此同時,殼牌加快了進軍新能源的腳步,今年開始全面布局投資新能源領域。
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科技研究所研究員余本善介紹,今年5月,通過整合現有的生物燃料、氫能、風能等業務,殼牌專門成立了新的部門,并與天然氣業務一起劃歸為天然氣和新能源一體化事業部。該事業部未來將重點投資三個領域:新燃料、天然氣和新能源發電、通過數字化和互聯網服務能源終端用戶的解決方案。
殼牌天然氣和新能源事業部總裁韋特塞拉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殼牌重新布局新能源業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戰略決定,與15年前首次涉足新能源投資時的環境相比,“現在處于一個更佳的時機”。
從一個石油企業轉型為能源企業,這是殼牌的未來定位。
無獨有偶,作為傳統石油巨頭,BP除了調整產品結構、加碼天然氣業務外,也加大了可再生能源投資力度。目前,BP公司將生物燃料作為公司未來在新能源方面的主要發展方向。BP在巴西的三家工廠經過擴建,2015年生產了7.95億升當量乙醇,并利用甘蔗廢料生產了6.77億千瓦時的電力。BP還在美國9個州擁有16個風電廠,在荷蘭擁有兩個發電廠,總發電容量約2650兆瓦,大約可滿足78萬個美國家庭的電力需求。
另外,BP專門面向小型初創企業進行投資。這些投資的初衷并非為了利潤,而是希望以此了解和掌握在新能源方面的新技術,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把握先機。
與殼牌并購BG相比,道達爾以9.5億歐元收購高科技電池制造商薩夫特(SaftGroup)則顯得低調得多。道達爾此次以溢價38%、每股36.50美元的收購價格將上述公司納入囊中。
據了解,薩夫特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工業、國防軍事、航空航天應用領域電池的設計開發及制造商,特別在鎳鎘電池、高性能一次性鋰電池、鋰離子電池系統、鋰離子衛星電池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導地位。道達爾的收購行為,意味著將進軍清潔能源行業。
一向在新能源方面非常保守的??松梨谝苍诎l生著變化。5月,埃克森美孚宣布將加強與燃料電池能源公司的合作關系,加快發展碳捕集技術。
??松梨趯π履茉粗匾暤淖兓?,可以從其預測中窺見端倪。2009年,公司發布年度能源展望報告,認為2030年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將繼續成為全球主要的能源,而風能、太陽能和生物燃料等新興能源對全球能源需求的貢獻仍然相對較小,約占2.5%的比例。
不過,在今年1月發布的2016年版能源展望報告中,埃克森美孚預計到2040年,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會占能源供應的近25%,僅核能就將占其中的1/3。
新能源投資受利潤左右
事實上,石油公司對新能源的態度并非一直堅定。有專家指出,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對新能源的投資時有起伏,從根本上看,其原因都是由于以公司盈利為首要目的。而這一輪油價下跌是促使石油公司加速進軍新能源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與2006 年的態勢極為相似。彼時,正是國際油價低迷時期,石油公司為尋找新的商機,紛紛投資新能源領域。
2008 年以后,由于國際油價劇增,石油公司對新能源的熱情逐漸減淡。2010年美國頁巖油氣的突破性進展,更是讓各大石油公司找到利潤空間更大的油氣領域,開始不斷撤出包括風電、光伏等在內的并不擅長的新能源領域,轉而繼續重點投資自身核心油氣業務。
“2015年盡管受到化石燃料價格大跌的不利影響,全球新能源投資依然首次超過了化石燃料投資。可以看出,能源供應的多元化趨勢并沒有因為低油價而削弱,反而在持續加強。”余本善說。“2014年以來,國際油價暴跌并持續低迷。為了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和增強公司抗風險能力,國際石油巨頭積極調整業務發展戰略,重新謀劃新能源布局。”余本善解釋。
這一思路在??松梨谏砩媳憩F得尤為明顯。上世紀80年代,油價暴跌之后,??松梨诒汩_始尋找可行的替代資產。后來,隨著國際油價攀升,豐厚的利潤使得埃克森美孚比其他能源公司更加依賴于石油市場,在發展替代能源方面極其保守,甚至開啟了嘲諷模式。
2015年,??松梨诙麻L兼CEO雷克斯˙蒂勒森在股東大會上談到新能源投資時曾赤裸裸地直言,不想投資新能源是因為“我們不想拿錢打水漂”。當其他能源公司開始累積非石油資產以求在石油行業不景氣時出售來維持利潤的時候,埃克森美孚卻未能占得先機。
在其他企業身上,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同樣存在。
新能源業務曾一度是殼牌第五大核心業務,但由于可再生能源業務的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撐起殼牌的財務報表,一系列項目均被叫停。
曾提出“超越石油”的BP同樣如此。BP是眾多國際石油巨頭涉入新能源領域最深也是最廣的公司之一。2005年,BP成立新能源業務部門,并計劃在10年內以風能、太陽能、生物燃料為重點投資80億美元,并于2013年底提前完成投資目標。
但由于國際油價攀升,油氣業務投資回報率遠遠超過太陽能業務。2009年開始,BP陸續關閉了其太陽能工廠,并于2011年底宣布退出太陽能領域。
余本善認為,BP的這些舉措很大程度上是迫于資金壓力而做出的戰略調整。
同殼牌、BP等石油公司相比,道達爾進入新能源領域時間稍微晚些,但投資規模更大。不過,受低油價影響,其計劃支出額度也一再削減。
在這一輪低油價的沖擊下,新能源正逐漸成為新的盈利點而再次得到重視。另外,新能源本身的盈利情況也在發生變化。這令財務壓力沉重的石油巨頭們開始重新青睞它。
殼牌CEO范伯登認為,目前太陽能發電已完全具有成本競爭力。一些歐洲能源公司也發現,新能源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兼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熊焰指出,過去可再生能源主要依賴補貼,企業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但現在風電和太陽能可以盈利。
在這一新趨勢中,一些企業開始用化石能源的利潤投資更清潔的電力,以促成轉型。比如丹麥最大的能源集團DongEnergy,其2015年的石油和天然氣業務收入占到近18%。但該公司將這部分利潤投入到擴大企業綠色發電業務上。目前,該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組,占全球產能26%的份額。
也有專家指出,雖然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正在下降,但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特點,需要配套儲能設施,間接拉升成本。“比如殼牌,就是計劃通過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天然氣發電一體化,來降低整個項目的成本。”熊焰說。
政府的推動
新能源發展的背后,往往蘊藏著政府的身影。
對于業內而言,挪威國家石油公司近兩年的劇變頗為吸睛。作為西歐最大的產油國和全球主要產油國之一,挪威的化石能源曾占據著重要地位。不過,在提出2025年禁售燃油車的計劃后,挪威的一系列政策隨之出臺。
去年,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立了新能源解決方案部門,將海上風力和碳捕集存儲技術作為重點投資對象。今年2月,挪威國油專門成立了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宣布新能源技術研發將是公司未來的重要投資方向,并且在未來4~7年內將投資2億美元用于發展新能源。
目前,挪威國油已經正式布局風能。挪威政府稱其國內98%的電力生產來自可再生能源,不久后還會將可再生能源出口到德、英等國家。
歐洲一直是減排的急先鋒,挪威的表現只是個縮影。不久前,為配合減排目標,德國提出一項新規定,到2030年德國所有新登記的汽車需要達到零排放的標準。這意味著傳統燃油汽車要面臨禁售的局面。
去年底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由德國、英國、荷蘭、挪威以及美國18個州組成的“零排放車輛同盟”宣布,到2050年,聯盟內的國家將不允許銷售燃油車。
政府的態度往往決定著企業的戰略。雖然在歐洲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削減了對可再生能源的財政補貼,也許會對歐洲可再生能源發展造成直接影響。但業內人士仍舊認為政府的推動作用甚至比油價的影響力更大。這些趨勢將在未來幾十年塑造能源行業的未來。
由于英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試圖在2050年將本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同時采取政府補貼等手段引導相關企業加大對新能源領域的投資。這對BP公司發展新能源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
而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協議,在一定程度上使??松梨谠诎l展新能源上的投入變得消極。隨著美國11月大選的到來,美國石油企業下一步將如何布局,令人拭目以待。
化石能源與新能源并不矛盾
有觀點認為,油價低迷一方面迫使石油企業加速轉型發展新能源,但也可能使可再生能源缺乏市場競爭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放緩。
根據IEA預測,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年度平均投資將超過2300億美元,但低于2013年2500億美元的投資額。
不過,能源結構的轉型已經發生。是著眼于當前市場還是爭奪未來市場是任何一個石油企業必須面對的事情。熊焰認為,從長遠來看,石油企業仍會將新能源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因為,在能源結構轉變的今天,再不發展新能源可能會失去未來市場。
去年,標準普爾評級服務公司正式將埃克森美孚的信用評級下調至AA+。這是該公司成立86年來首次出現的信用降級。
“除了低油價帶來的利潤降低外,這更反映出一個深層次問題——能源結構的轉型。”熊焰說。對于一心一意發展油氣主業的埃克森美孚來說,降級和今年上半年的虧損已經表明了能源結構不適應發展。與此同時,殼牌等石油企業增加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也來自能源結構的變化。
未來新能源市場將有多大?
魏思樂認為,人口的持續增長將會大大影響能源走勢。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長到90億。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能源體系轉型迫在眉睫。
以魏思樂觀點來看,能源體系轉型需要更多的清潔能源和更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將會與日俱增。據他預測,未來風能和太陽能將滿足全球高達
40%的一次能源需求。而這一數字在目前只有1%,發展空間巨大。
實際上,石油企業與新能源并非矛盾關系,新能源發展方向往往與油氣主業存在密切聯系。“比如,BP
發展風能、太陽能的出發點,有一部分是利用這些獨立、分布式能源,為地處偏僻的油氣作業提供能源。”熊焰說。
其次,新能源產業所需資金雄厚,研發水平高,調動資源的能力更強。從這一點看,石油巨頭具備先天優勢,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非常高。
化石能源與新能源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范伯登曾公開闡述他的觀點:目前,可再生能源在電力行業的滲透越來越深,但基數還比較小,規?;€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未來需要的是不間斷的能源供應。這意味著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或是混合型可再生能源與另一種電力來源混合,如天然氣發電。”范伯登曾表示。而這種模式,也是殼牌認為特別有前景的能源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