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朋友圈又被一條新聞刷屏了:國家能源局發布《國家能源局關于下達2016年全國風電開發建設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集中下發了2016年全國22個省、區的風電開發建設方案,建設規模合計3083萬千瓦。
看得出來,大家對這個消息都很感興趣,這個方案在去年3050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的基礎上還多出了一些,又是一場盛宴。但是,行業內也有另外一些看法,認為這3083萬千瓦可能只是一種樂觀的估計,實際完成的難度較大。
還記得2014年底,國家能源局還發過一個《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的通知》,列入方案的44個項目總容量為1053萬千瓦,當時也被稱作一場盛宴。然而,截止到目前,行業內對海上風電的估計則是十三五期間大致完成以上容量。
3083萬千瓦能實現嗎?
大概率上,3083萬千瓦應該是對行業發展的一種樂觀的預期,至于能否達到則受到風電整機產能、項目開發難度和開發商可支配資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由于無法全方位地獲得相關數據,很難推測出確切的裝機容量,但結合一些已知的信息,應該還是能做出一些大致的判斷。
由于2015年新增裝機容量為3050萬千瓦,說明風電整機產能接近3000萬千瓦,風電設備的產能不是問題。但考慮到搶裝的影響,必然會將一部分收益率略差的項目提前投產,否則在2016年電價下調后,會造成投資收益率的損失,這部分增量估計在500萬千瓦左右(2014年新增裝機容量為2320萬千瓦)。
既然2015年提前開發了大約500萬千瓦的容量,那么在2016和2017兩年就應該減少相應的開發容量,所以實現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可能性就很小了。
新增裝機容量降低有什么影響?
雖然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可能性很小,但由于2018年之后的電價將會再次下調,因此開發商會結合自身情況,對2016和2017兩年的裝機計劃進行全盤考慮,而這個考慮主要就是項目資源情況和自身資金狀況了。
從本次《通知》可以看出,項目分布主要集中在低風速地區,限電地區(如內蒙古、甘肅、寧夏、黑龍江、吉林等)均未列入方案,而低風速地區開發難度通常較大,尤其在搶裝之后,投資收益率普遍降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同時開發商資金成本壓力也會提高,因此,開發商可能會對整機制造商施加一定的壓力。
整機制造商在受到壓力之后,應該也會有所反饋,但考慮到目前風電項目收益率都在開發商的可接受范圍之內,因此出現價格戰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目前大的整機制造商格局已經成形,在行業趨于理性后,如果沒有大的技術進步,短期內價格戰出現的可能性較小。
2016年新增裝機容量大約多少?
考慮到國家級的規劃預計2020年風電裝機總量約為2.5億千瓦~2.8億千瓦,而截止到2015年底,裝機總量則為1.45億千瓦,所以未來5年的年均新增裝機容量約為2000萬千瓦~2700萬千瓦。
就在今年的風能新春茶話會上,行業內還有為2016年能否實現2000萬千瓦裝機的擔憂(點擊查看《2016風能新春茶話會都說了啥?看這篇就夠了》)。而根據國家電網的建設規劃,承諾在十三五期間將確保年均新增2500萬千瓦風電并網和送出容量(點擊查看《國網承諾“十三五”再接入風電1.25億kW》)。
所以,綜合來看,為2000萬千瓦新增裝機的擔憂基本已無必要,但新增裝機再到3000萬千瓦也基本是個不可能任務,粗略估計也就中位數2500萬千瓦比較靠譜,基本維持在2014年水平之上,堅持5年也能夠完成國家規劃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