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產業如何擺脫過去的體制桎梏和落后產能限制,循著既定的“能源革命”路線圖,向“綠色、高效、低碳”的境界邁進?
兩會期間,來自能源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及政府官員、專家,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如何以能源結構優化為核心,依托能源基礎設施升級,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問題。
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優先發展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專門辟出“建設現代能源體系”一章,從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現代能源儲運網絡和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三個方面,列出未來五年我國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方向和任務。草案還首次明確能源消費約束性指標:到2020年能源消費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是下一步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主攻方向,包括積極開發水電,安全發展核電,積極發展風電、光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幾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突飛猛進,今年會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力度,這對能源結構調整是有力支撐,對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也有巨大推動。”
努爾˙白克力認為,未來隨著光伏發電技術進步轉化率突破20%,以及儲能技術突破,可能對能源結構是顛覆性的。至于棄水棄風棄光問題,未來隨著就地消納開展、政府監管引導指標發放和能源外送通道加快建設,兩三年時間將有效緩解。
參與“十三五”規劃草案編制的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代能源體系關鍵特征是“綠色、高效、低碳”。當前煤炭市場萎縮、價格低,客觀上為能源結構優化提供了好時機,應抓緊時機,加快清潔能源發展步伐。
事實上,近年來政府不遺余力地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綠色”發展列入“十三五”時期五大發展理念,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細化了現代能源體系的建設內涵。
來自一線的企業家則給出了具體操作建議。全國人大代表、晶龍集團董事長靳保芳在提交給全國人大的《關于推動低碳能源轉型的建議》中提出,“在‘十三五’規劃綱要、專項規劃等重要文件中應確立低碳能源優先發展的地位,設立補貼、退稅等優惠政策長期目標;開展區域間能源供需協調互補試點;加快可再生能源基地配套電網送出通道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認為,由于沒有操作的具體辦法和有效懲罰措施,理應優先發展的可再生能源在現實中往往“靠后站”。他建議國家在強化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收購基礎上,建立“綠色電力證書”和“綠色電價”兩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