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滿地沙,有風不見家。
……沙丘壓良田,流沙埋莊園。小麥種三遍,只收二三斗,拉著妻兒去逃荒,餓死戈壁喂老鴉。
……解放前,一首流傳瓜州一帶的民間歌謠,記錄了祖祖輩輩瓜州人民對大風與生俱來的恐懼無奈。
這就是瓜州的生態環境,有眼淚,有辛酸,還有饑餓和貧窮。
瓜州,古稱“安西”,地處河西走廊西端,酒泉市境內,早在四千年前,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
這里,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因了大風,瓜州素有與北美風庫、北歐風庫、極地風庫齊名的“世界風庫”之稱。
翻開塵封的歷史,我們發現瓜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與風沙搏斗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這可以說是“天命勝人志”還是“人志勝天命”的悲壯抗爭,決死搏殺——北周時期,瓜州和敦煌之間存在了600多年的廣至縣被風沙吞噬;唐朝,人們想在原廣至縣廢棄的土地以東繼續開發,最后連人帶莊稼一起被大風吹走;……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瓜州人主動出擊,變防風為用風,使風變廢為寶,馴服駕馭這匹狂蕩不羈的野馬,一直是幾代瓜州人的愿望。
1998年,在距離縣城8公里的戈壁灘上建起了一座30多米高的測風塔,這為風電大規模開發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2006年3月,瓜州百萬千瓦風電場一期10萬千瓦風電項目開始動工建設,總投資8.3億元,瓜州縣風電大開發從此拉開了序幕。
大風起兮云飛揚。
從“世界風庫”到“風電王國”,這不僅僅是瓜州兒女的福音,也是甘肅人民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橫亙十年的時空,莽莽瓜州就是一部演繹著懼風、用風的浩繁巨著。
哪堪回首風電路
“疏勒”一詞,最早起源于西域的疏勒國,含有“水濁”之意。
發源于祁連山脈西段托來南山與疏勒南山之間的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內陸河流之一,它像一個醉酒的漢子,搖搖晃晃跌跌跘跘地從西北流經肅北縣的高山草地,貫穿大雪山,過昌馬盆地,出昌馬峽,至瓜州雙塔堡水庫以下為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