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電力工業在自治區“8337”發展戰略統領下續寫輝煌:上半年發電裝機達到9578.86萬千瓦,其中風電2157.48萬千瓦,東送電量707.3億千瓦時,繼續保持全國發電裝機“四連冠”與東送電量“十連冠”的領先優勢。蒙電東送至今已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廠網分開到今年6月底,全區累計外送電量達10875億千瓦時,年內發電裝機將在全國省級第一個突破1億千瓦。“電老大”內蒙古在國家能源安全和供應格局中的“N極”地位愈發穩固。
堅持西電東送,堅持改革與建設,歷經1989年蒙電東送、2004年廠網分開、2014年特高壓啟動的“三級跳”,內蒙古電力工業以“一條主線,兩個核心,三大里程碑”強勢崛起。從2004年開始,以北方聯合電力公司誕生為標志,原內蒙古電力公司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歷經四次廠網分開、網網分開的體制變革,形成兩個電網公司和三家發電公司 “一體五胎”的格局,五大發電集團及京能等悉數挺進草原“播火、追風、逐日”。全區增量重組和新建的廳局級建制發電(能源)公司超過10家,目前規模以上發電單位達506家,2014中國企業500強有20多家投資辦電落地,呈現出“大投資、大建設、大發展”的繁榮局面。
2013年初,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將“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列為八大定位之首,為能源產業確立了一個全面、科學、標準的升級版定義。能源工業由此圍繞“清潔”搞好資源轉化、圍繞“輸出”加強通道建設、圍繞“基地”做大產業規模,當年《內蒙古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出爐,次年打通了淤滯近十年的特高壓外送瓶頸。在2015~2017三年計劃中,全區重大產業項目涉及能源類54項總投資2890.9億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涉及電力通道4項總投資194億元,涉及農網改造和油氣管道建設4項總投資476.5億元。以電力為主體的清潔能源基地不僅領銜全區五大基地建設,而且對打造亮麗北疆風景線的拉動和輻射作用日益凸顯。
近期受自治區入圍 “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第二輪電改方案出臺及特高壓啟動等一系列利好影響,內蒙古西電東送與北電南供跨入“一通百通”的歷史轉折期。在2014年發電裝機、風電裝機、外送電量分別占全國總量6.8%、22%、17%的基礎上,內蒙古將圍繞“基地—特高壓—市場”三大環節,持續做好“抓兩頭,促中間”工作。今年發電裝機將輕松“破億”,100萬千瓦煤電單機開始唱主角,風電裝機全面趕超三峽,“十三五”裝機接力突破2億千瓦,2020年外送規模將達到1.3億千瓦。屆時發電裝機及外送電量增量將雙雙超過內蒙古有電112年(1903~2015年)的總和。
去年11月4日,錫盟—山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開工,成為自治區電力工業發展標志性的里程碑;今年5月6日,該工程配套總裝機862萬千瓦的7個火電項目全面開工。隨著8條以上特高壓外送通道的連續開工和密集投產,2017年將有4條形成產能,發電裝機和外送電量將進入高增長、可持續的新常態。內蒙古“國家電源”在整個能源體系中的權重將進一步凸顯,自治區將借助四通八達的“能源新絲路”深度融入全國經濟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