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兩會前的媒體注意力都將被柴靜吸引。時隔一年,她帶著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復出,視頻推出當天就在優酷獲得600萬次播放量,24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春節前夕博士生回鄉記錄引發的鄉愁終究抵不上市民對霧霾的愁怨,春節之后的duang和裙色之爭則更像是網絡人氣的熱身和鋪墊。現在,大家抬起頭來看柴靜。
首先是一片贊美:
最直接的朋友圈反應:
比起和香港人吵架,這才是重要的事情,我們該為霧霾治理做點什么了,買空氣進化器沒用,我們要拿出行動。
這是經常激蕩于虛擬空間的“公民行動精神”。
知乎上的環境系男生:
“我想柴靜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為一個學了七年環保的人,(只知道)那個出門帶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為勇敢,就是一陣號角,號召你要醒過來。”
南都記者汪濤:
在環保部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柴靜,互留了聯系方式后,她時常和我探討一些大氣污染的問題,要一些專家的聯系方式。我沒有對別人說起柴靜在關注霧霾的話題,后來聽說她當了媽媽后,對于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關注。我很欣慰。只是覺得她太認真了,大氣污染的各個領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沒看到報道。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請去給他的演講提意見是,我才明白柴靜為何要花一年時間,為何要采訪那么多人。”“在柴靜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扎著倆小辮,伏在窗前,看著霧霾籠罩的世界。”
人民網:
“不僅理解,而且能夠強烈地帶著情感感受到。”更在官微中呼吁:“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
原《焦點訪談》主編莊永志:
他將柴靜的這次行動看作“互聯網時代的公民調查”,“目力所及,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她居于調查的動員,將引發新一輪的、更廣泛的從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調整再到公民個人作為的治霾行動。”“她以個人、市民而不是機構雇員的身份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戰略規劃和能源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可以從信息公開和民主決策的視角考察其間的得失、權衡國外同類決策的可否借鑒。網民不必居于渠道信任,而是出于對傳播者個人魅力的贊賞和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而上網觀看《穹頂之下》……《穹頂之下》,僅僅是網民參與的開始。”
和菜頭:
“我花了10年時間才終于意識到問題所在,終于采取了應對行動。那么對于海量的大眾來說,也許要花更長的時間,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讓足夠多人正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僅僅是認知是不夠的,還需要讓人們行動起來。在這個意義上,柴靜的《穹頂之下》動員了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許多人還在熱衷討論什么是“新媒體”、“互聯網思維”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們已經悄然做出了他們的新媒體產品,而且免費發布到了全網。在我看來,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頂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頭更大膽預測:波瀾壯闊的霧霾公關攻防戰這才揭開序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