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g!農歷新年到來前不久,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ACP1000)獲阿根廷政府青睞,如果后續談判順利,該技術將首次在海外取得商業性成功。
從方家山百萬千瓦級機組并網,到華龍一號走出國門,今年已是中國核工業發展60年、中國核電發展30年。經過幾十年對核電站的運營和核電技術的研發后,當初的入門者現在開始向他國推銷本土核電技術。
其實,我國核電在國外早有成果,但主要限于特定國家,或是更多扮演助手角色,2015年核電則被認為將在海內外迎來發展拐點。
獲政策“大紅包”
“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除了在本土建核電站以外,我們也很想走出去,在世界其他地方建核電站。”用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的話說:“出口一個核電站,相當于出口100萬輛桑塔納轎車。”
除了經濟效益,核電出口更具有戰略意義。事實上,當你戳破手機屏也沒搶到幾分錢新年“紅包”的時候,鐵路、核電等重大裝備出口已獲國家政策“大紅包”。
近幾個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數次討論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的議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需求。這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重大機遇。
機遇面前,我國的核電技術、核電裝備是否已經準備就緒?中國核電事業的發展是否受到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影響?
“核電項目的審批確實暫停了,我們對所有核電站進行了自檢,近來也有審批重啟的信號,而我國核電項目的建設和技術研究一直沒有停止。”中國能源網執行副總裁韓曉平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分析表示,中國已經具備了核電站出口的整體能力。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劉永也認為,從總體設計到核燃料、核裝備的制造生產,我國已經在全產業鏈上作好了準備。
而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聯手研發的華龍一號,通過吸收研發,已基本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對于備受關注的核電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我國未發生過國際核事故分級在2級及2級以上的運行事件。
劉永則表示:“我國盡管目前核電裝機總量相對不算大,但一直把安全放在重要地位。截至目前為止,中國核安全比日本、俄羅斯、美國等國家要好得多。”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更是執行了最高安全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