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是中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紀念日,經過60年發展,核電建設正進入新時期。業內普遍預計,未來4~5年將成為中國核電發展的又一個關鍵期。對于2015年的核電行業,重啟、上市、技術選型以及走出去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核電重啟
2014年是核電重啟呼聲最大的一年,不僅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且多次得到高層表態和推動,但受制于技術選型等問題,直至2014年底也未實現新項目啟動。福島核電事故后,中國雖陸續開工建設7臺新機組,但這些機組均為事故前就已獲批的項目。根據最新的核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核電在運機組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以此計算,2015年到2020年6年時間需新建裝機4000萬千瓦,每年平均需要開工6臺機組。
因此,2015年勢必成為核電重啟的關鍵年,也有望成為核電建設的又一個高峰年。目前,采用ACPR1000的紅沿河5、6號機組,采用CAP1400技術的國核示范工程,采用華龍一號技術的福清5、6號機組前期工作均已基本完成,等待最后的“開工令”。按照目前的準備狀況,上述機組不出意外將在2015年正式開工。
核電重啟大幕拉開后,意味著包括閥門、儀控系統、通暖空調等在內的輔助設備將進入正式招標期,核島、常規島等長周期設備采購也會繼續穩步推進。江蘇神通、中核科技、南風股份、浙富控股、上海電氣、東方 電氣、哈爾濱電氣等發展勢頭被看好。
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近日也表示,目前中國核電技術正處于二代向三代過渡期,2016年之后,隨著AP1000等技術的不斷成熟,核電將迎來大發展,預測是每年6臺核電機組的建設速度,預計未來10年,每年核電建設投資規模將達7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