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產業園一開建便遇上了風電行業低谷。由于東北近年“棄風”限電嚴重,國家能源局對新增風電項目的核準規模大幅縮減,2011年第一批核準規模為8.87GW,2012年新增1.16GW,2013年沒有新增核準項目。
這直接導致通榆“風電設備夢”的破滅。在三一集團計劃投資100億的風電裝備項目現場,記者看到,除了建好的樓宇廠房,空著的土地上長滿荒草,廠區大門緊鎖。當地居民告訴記者,“已經停產3年,這里只有看門的了。”
一墻之隔的整機商華儀電氣(10.63, -0.38, -3.45%)也面臨窘境,通榆分公司副總經理夏保林告訴記者,公司在工業園區占地180畝,目前只開發了一期60畝,設計產能300臺/年,但是最少的一年僅生產了12臺。現在都是總部從外地調來的合同,“我們有配套30萬千瓦產能的本地合同在手,合算1.5兆瓦的整機200臺。可是,輸電線路沒建好,開發商不要風機。”夏保林說,算上人員工資、設備折舊等,分公司成立以來始終處于虧損狀態。
電網“棄風”的無奈
提起“棄風”,一般第一反應通常是電網不接納。因出力不穩定、發電高峰與用電負荷不匹配,風電被戲稱為“垃圾電”
有部分人士就認為,接納新能源與電網的壟斷屬性相背離,電網沒有動力接入風電,因此必須進行市場化改革。對此,電網也是滿腹委屈,電網只收取過網費,風電和火電上網電價相同,接哪個都一樣,但風電消納確實調度難度較大,不少地區火電裝機容量就已經超過了當地最大用電負荷,導致技術性“棄風”。
湖南省電力公司基層新能源調度專員向記者介紹,由于風電不穩定,火電是平穩的調峰電源。電力調度計劃圍繞風電來做,然而風力發電不一定與預測相近,預測不準時就出現了“棄風”。一位從事電網運行近十年的基層人員也抱怨,“吉林晚上風大,特別是冬天夜里風呼呼地吹,時大時小。”上夜班得時刻盯著,工作強度非常大。
對此,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白建華接受記者采訪表示,解決“棄風”限電,首要是進一步挖掘風電基地的消納潛力,如需求側管理優化負荷曲線、風電供熱試點、適當補償火電輔助服務等。
轉變在悄然發生。上證報記者獲悉,國網及各省電力公司都在進行調度系統創新,平均減少“棄風”近10%。其中吉林省電力公司研發了國內首套風力發電預報系統、裝設首套風電外送穩控裝置。寧夏電力公司也在優化跨區直流調度日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