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開工率僅有1成多
冬季供暖期最容易出現限電,嚴重時一周只需工作兩天,保持一宿5000千瓦時的發電量即可,而該風電場滿載發電量為4萬千瓦時,工作效率僅為12.5%,大部分風機無奈關停
風電的波動性注定了“棄風”如影隨形,原因綜合分析大致有三類:一是本地經濟不發達,工業用電少,就地消納不足,主要體現在東北及內蒙古部分地區;二是前幾年風電項目大規模無序開發,外送通道能力不足,缺乏整體規劃,華北、東北等地區較為典型;三是不同類型發電企業競爭激烈,風電并不占優。比如,火電有年度最低發電量計劃,成本也更低。
此外,新能源波動大,需要穩定的火電調峰,然而新疆等地火電機組容量有限,也限制了風電新增規模。
以東北為例,國家電網[微博]數據顯示,2013年,東北最大用電負荷4785萬千瓦,而總裝機卻高達11340萬千瓦。風電利用小時數僅為1911小時,比2010年的2074小時還要低。
一位亞洲風電(UPC)前員工向記者介紹,前幾年風電開發以國有發電企業為主,追求裝機量,不考核發電量,對于上網限電、經濟損失并不敏感。當地政府為了拉動經濟,吸引配套設備投資,對批項目積極性也很高。“就像在吉林,當地風電場已經很多了,五大電企還要上項目,怎么辦?那就申報個風電供暖示范性項目,100%賠錢。政府在其他項目上給予補償,比如,批一個配套的火電項目。”
上證報記者從白城當地的風電場了解到,冬季供暖期最容易出現限電,嚴重時一周只需工作兩天,保持一宿5000千瓦時的發電量即可,而該風電場滿載發電量為4萬千瓦時,工作效率僅為12.5%,大部分風機無奈關停。“停掉的都是錢。”該人士不無惋惜的感嘆。
風電設備商折戟通榆
通榆風電儲量豐富,有著“吉林風電甲天下,通榆風電甲吉林”的美稱,風電設備產業也自然地成了當地政府的力推工程。然而,幾年下來,通榆風電產業園卻依然蕭瑟
風機停了,最受傷的是設備企業。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白城市通榆縣當地領導曾對風電抱有極大希望,欲將風能產業打造成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定下600萬千瓦風電設備基地目標。
長期跟蹤新能源的券商分析師介紹,運輸占風電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因此,組裝基地一般靠近風電場建設。通榆風電儲量豐富,有著“吉林風電甲天下,通榆風電甲吉林”的美稱,風電設備產業也自然地成了當地政府的力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