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與“雙碳”目標的驅動下,新能源產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變革。作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核心引擎,粵港澳大灣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逐步探索出一條科技成果有組織產業化的實踐路徑,不僅讓退役設備“退役不褪色”,更為為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灣區產業可持續綠色轉型、國際科技合作體質升級注入新動能。
首先,是科技創新的“陽江模式”,即從實驗室到產業鏈的閉環突破。陽江,這座被譽為“綠能之都”的粵西城市,是大灣區海上風電科技成果有組織轉化的縮影。通過持續打造“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海上風電學院”“國家海上風電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等首創型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載體,陽江構建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海上風電創新生態,從而更好支持領軍企業聯合科研機構突破復合材料再生、智能拆解等“卡脖子”技術。在這個生態內,以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浮式海上風電機組等突破性技術為代表,陽江的海上風電產業實現了多項全球首創,陽江也逐漸成為海上風電科技創新和成果有組織產業化的策源地。
除了練好內功,還要巧用外力。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分論壇在陽江海陵島舉行,“綠能產業科創匯客廳”在聯合國原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和劉經南等中外院士共同見證下落戶陽江。自那以來,這一新型科技成果有組織產業化平臺高效整合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院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人才研究院等頭部智庫、三峽新能源等領軍企業各方資源,加快推動涵蓋風電設備研發、制造、運維、退役全生命周期的技術驗證、產品改良、市場拓展,全力打造“需求牽引研發、研發驅動產業、產業激發新需求”的閉環鏈條。
其次,是設備再生的“灣區合力”,即從環境負擔到循環經濟的綠色轉型。隨著我國風電產業邁入第一波“退役潮”,粵港澳大灣區率先響應國家政策,“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市場檢驗”三管齊下,協同探索退役設備的再資源化價值路徑。
技術創新是關鍵突破點。一批大灣區企業正聚焦葉片復合材料回收、稀有金屬提取等技術攻關,推動退役風機從“拆解回收”向“再生制造”升級。例如,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廣東能源集團研究院支持下,建成國內首條200噸/年碳纖維退役風機葉片中試示范線。明陽集團則積極探索漂浮式風機葉片可回收設計,采用熱塑性樹脂材料,提前布局退役設備再生技術。
政策引導是頂層設計。為更好落實國家《風電場改造升級和退役管理辦法》、《關于促進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精神,大灣區各地不斷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增加“綠色設計—規范回收—高值利用”全流程科技含量的同時,配套完善退役設備循環利用的標準體系與產業鏈協同機制,為退役設備的可持續再生提供立體化支撐。
市場檢驗則是最好的試金石。大灣區立足海洋經濟特色,在風漁融合、海上制氫等領域跨界創新,進一步拓展了退役設備的應用場景。例如,“明漁一號”項目將退役風機改造為深海養殖平臺,實現“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立體開發,年產值超5400萬元。這種符合市場規律的多業態融合,不僅提升了風電產業資源利用效率,更催生出加速產業轉型的新質生產力。
最后,是產業升級的“中國智慧”,即從區域協同到國際合作的正向溢出。大灣區的科技成果有組織產業化不僅服務于本地產業向新、向綠升級,更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彰顯“中國智慧”。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綠能產業科技創新分論壇上發布的《陽江倡議》,呼吁全球加強綠色轉型科技合作和產業協同,被風電產業各界認為是首次專門就綠能產業科技創新發出“中國聲音”。此后,大灣區依托“綠能產業科創匯客廳”加速推動全球范圍的退役技術共享與回收產業共建,一批又一批風電產業合作伙伴從馬來西亞、英國、澳大利亞等過來到大灣區對接新技術、尋找新商機。這種“技術共享+資源互補”的合作模式,為“一帶一路”共建伙伴攜手推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模式和經驗,進而有望為全球綠能產業技術標準的互聯互通與商業模式互利共贏奠定堅實基礎。

應“綠能產業科創匯客廳”邀請,蘇伊士中國高管團隊赴陽江市綠能產業示范園。就科技創新賦能風電產業循環經濟開展專題調研并建言獻策
風電設備的“退役”絕非終點,而是綠色經濟的新起點。令人欣喜的是,粵港澳大灣區風電產業在自身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也成為通過科技成果有組織轉化促進其他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此過程中,以風電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有組織產業化為路徑,粵港澳大灣區正書寫著風電設備“退役不褪色”的產業升級新篇章,將貢獻出賦能全球綠色發展的中國新方案。
(作者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人才研究院秘書長、“綠能產業科創匯客廳”總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