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擁有巨大的風電發展潛力,但同時,云南省又處于中亞、東亞和澳大利亞候鳥的遷徙通道上。每年春秋季節均有大量的鳥類途經云南省,尤其是每年秋季,云南省的很多地方都有大量的夜間遷徙候鳥經過。由于風電機高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夜間遷徙鳥類途中撞到風電機和輸電線的可能性很大。
發展風電和鳥類生存是否一定會發生沖突呢?云南省通過開展風電開發對鳥類的影響研究,實施風電規劃環評,加強風電建設項目環評管理等途徑,加強鳥類資源保護,推進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風電 鳥類生存遭威脅
探索解決方案迫在眉睫
據了解,風電場的建設主要會從3個方面對鳥類產生影響:一是鳥類容易與風電機或風電場內電線撞擊、或被高壓電線電擊造成傷亡;二是棲息地被占用后造成的棲息地喪失或質量下降;三是風機運轉時發出的噪聲干擾、視覺干擾造成的障礙物效應。
云南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主任楊永宏介紹說,2006年11月,云南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在審查全省第一個風電場——大理大風壩電站建設項目環評報告時,就發現了項目對鳥類特別是遷徙鳥類的潛在風險。
然而,面對發現的問題,云南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卻找不到現成的解決方案。
當時,國外對于研究小區域范圍的風電場開發對鳥類的影響有著相對成熟的方案。但我國風電產業起步較晚,盡管環保和風電行業的科研人員也較早認識到風電場對鳥類的負面影響,但因多種條件限制,相關研究較少,特別是在山地區域。
盡管沒有更多國內經驗可借鑒,云南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針對發現的問題和隱患,組織專家深入調查研究,探討解決方案,提出了減少風機布設、留出鳥類遷徙通道的要求。大風壩風電場建設單位落實這一要求,取消了原擬布在瓦房哨埡口的風機,留出530米供鳥類遷徙的通道。
把好大風壩電站建設項目環評關,使云南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在探索有效減少風電場建設對鳥類影響這一重大課題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開展專題研究 提出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