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崗舉例稱,如果維斯塔斯的機組,年利用小時數為3500小時,售價5000元/千瓦;國產機組為2000小時,售價4000元/千瓦,當然會選前者。“但現實情況是維斯塔斯的年利用小時數與國產機組在限電的情況下基本持平。”
此外維斯塔斯引以為豪的風電方案解決系統并非其一家獨有,金風科技(5.81,0.01,0.17%)就于2005年成立了子公司天源科創,專業從事風電“一站式”服務。
目前,維斯塔斯的整機價格要比其中國同行高約15%至20%。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維斯塔斯全球總裁英格和中國區總裁唐馬勒都一再強調,不會去打價格戰,但同樣重視價格,“我們向客戶提倡的是度電成本這一概念,即將價格放在風機20年的壽命期里去考慮,而非僅僅是整機的購買價格。”
唐馬勒稱,如果按照度電成本的公式(風機20年壽命期內,整機價格與后期維護費用之和/20年的發電量)去計算,雖然維斯塔斯前期整機價格較高,但產品質量過關,后期出故障的概率較低,加上發電效率高,因此實際上其度電成本低于大多數國產風機。
他的中國同行亦認同這一理念,金風科技副總裁兼董秘馬金儒告訴《財經》記者,風電是一項長跑項目,生命周期長達20年至25年,度電成本的概念,的確更加能夠體現產品給客戶帶來的實際回報價值。
但業主對此概念和說法并不認可。一位不愿具名的業主人士認為,這是一種解釋價格高的說辭,“中國兆瓦級風機市場啟動也就七八年,20年后的事情誰也無法預料,現在和業主空對空地講20年全壽命期,恐怕難以讓人信服”。
上述人士透露,在業主公司內部也有一個關于“度電成本”的考核標準,但通常是年度考核,即考察一年時間內風電廠的發電成本,并以此排名作為電廠的重要考核指標及電廠后續項目的重要參考指標,這與維斯塔斯的度電成本概念有很大差別。“考核體制都是年度考核,你講一個20年全壽命期的概念,雖然我能理解,但是沒有意義,上級要考核一個發電廠的工作效率,難道把今后20年全算上?”
徐侃坦承,雖然中國業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市場接受全壽命期度電成本這一概念,確實還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中國市場對維斯塔斯的產品形成了這樣的印象:質量好、技術好,但價格高,性價比不高。
《財經》記者也聽到諸多抱怨,認為以維斯塔斯為代表的外企完全不懂變通,不肯開放技術,部分商業邏輯與中國市場格格不入,被視為不理解中國的商業文化。“技術水平確實高,產品質量也出色,但和他們溝通成本很高且缺乏效率,一板一眼,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和他們相處也完全學不到任何東西。”
比如,維斯塔斯有一套非常完備的測風系統,將宏觀選址與微觀選址相結合,能夠幫助客戶對風場條件作出準確判斷,為客戶提供更加可行高效的風電解決方案。鄭宗功向《財經》記者介紹稱:“即使是同一地區,相鄰兩村的風資源也會有差別,維斯塔斯能夠告訴你誰最合適,以及適用什么樣的機型。”
進行科學有效的測風對風電廠的經濟效益至關重要,同時也是維斯塔斯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但中國的業主并不買賬,因為現實情況多是業主先圈地再測風,有時甚至干脆直接拿相鄰風場的數據作為參考。
上述不愿具名的業主人士指出,土地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風資源較好的地區更是少之又少,是業主爭奪的重點,“等你去慢慢宏觀選址、微觀選址,機型確定完了,地早就被別人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