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調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針對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有效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組織協調作用。
創新驅動、開放發展。堅持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健全標準體系,加速產業化,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探索國際合作發展新模式,走開放式創新和國際化發展道路。
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堅持突出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方向,選擇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重點方向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明確階段發展目標,集中優勢資源,促進重點領域和優勢區域率先發展。總體部署產業布局和相關領域發展,統籌規劃,分類指導,適時動態調整,促進協調發展。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發展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行業,加快形成支柱產業。著眼提升國民經濟長遠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對重要前沿性領域及早部署,培育先導產業。
(三)發展目標。
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企業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平臺,發明專利質量數量和技術標準水平大幅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快推進,有利于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模式、發展新業態的市場準入條件,以及財稅激勵、投融資機制、技術標準、知識產權保護、人才隊伍建設等政策環境顯著改善。
國際分工地位穩步提高。涌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合作的國際化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在部分領域成為全球重要的研發制造基地。
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引領作用的骨干企業,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鏈和產業集聚區。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對產業結構升級、節能減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業等的帶動作用明顯提高。
到2020年,力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先導產業。
三、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
(一)節能環保產業。
強化政策和標準的驅動作用,充分運用現代技術成果,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產品;完善約束和激勵機制,創新服務模式,優化能源管理、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鼓勵綠色消費,加快形成支柱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1.高效節能產業。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窯爐、電機及拖動設備、余熱余壓利用、高效儲能、節能監測和能源計量等節能新技術和裝備;鼓勵開發和推廣應用高效節能電器、高效照明等產品;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綠色建筑材料;加快發展節能交通工具;積極開發和推廣用能系統優化技術,促進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