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編制歷時兩年半,是國家能源局成立三年來發布的首部規劃,也是我國歷史上首部能源科技規劃
■規劃提出建立重大技術研究、重大技術裝備、重大示范工程及技術創新平臺的“四位一體”國家能源科技創新體系
■規劃確定19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及其技術路線圖,規劃了37項重大技術研究、24項重大技術裝備、34項重大示范工程和36個技術創新平臺
日前,本報記者獨家獲悉,國家能源局組織編制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已于日前正式發布。這是國家能源局成立三年來發布的第一部規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能源科技規劃。據介紹,《規劃》由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組織局內各專業司及能源領域200多名專家,歷時兩年半完成。
涵蓋煤電油氣新能源領域
《規劃》按照能源生產與供應產業鏈中技術的相近和相關性,劃分了4個重點技術領域:勘探與開采技術、加工與轉化技術、發電與輸配電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將已具備一定基礎并在“十二五”期間能夠實現產業化的重大科技工作作為主要任務,在上述領域中確定了19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制定了實現發展目標的技術路線圖。針對重大專項中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規劃了37項重大技術研究、24項重大技術裝備、34項重大示范工程和36個技術創新平臺。
其中,在勘探與開采技術領域中,確定煤炭資源與地質保障、煤炭開采、煤層氣開發、油氣資源勘探和油氣資源高效開發等5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規劃了10項重大技術研究、6項重大技術裝備、7項重大示范工程和6個技術創新平臺。目標是到2015年,要使巖性地層油氣藏目的層識別厚度小于10m,煤層氣產量達到210億立方米,形成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及配套裝備,井下超前探測距離達到200m等。
在加工與轉化技術領域,確定煤炭加工與轉化、石油高效與清潔轉化、天然氣與煤層氣加工利用和先進油氣輸運技術等4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其中規劃7項重大技術研究、4項重大技術裝備、5項重大示范工程和6個技術創新平臺。2015年的目標是,突破超重和超劣質原油加工關鍵技術,自主開發煤炭液化、氣化、煤基多聯產集成技術,特殊氣質天然氣、煤制氣以及生物質制氣的凈化技術等。
在發電與輸配電技術領域,確定火力發電技術、水力發電技術、大容量、遠距離輸電技術、間歇式電源并網及儲能技術和智能化電網技術等5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其中,規劃7項重大技術研究、7項重大技術裝備、10項重大示范工程和13個技術創新平臺。2015年的目標是,突破700℃超超臨界機組、400兆瓦 IGCC機組關鍵技術,實現重型燃氣輪機和微小型燃氣輪機的國產化,掌握1000兆瓦級混流式水電機組設計和制造關鍵技術,實現大容量、遠距離高電壓輸電關鍵技術和裝備的完全自主化,在智能電網、間歇式電源的接入和大規模儲能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等。
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確定先進核能發電技術、大型風力發電技術、高效大規模太陽能發電技術、大規模多能源互補發電技術和生物質能的高效利用技術等5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其中,規劃13項重大技術研究、7項重大技術裝備、12項重大示范工程和11個技術創新平臺。到2015年,將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堆型及相關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并在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商業運行、快堆核電站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掌握6—10兆瓦風電機組整機及關鍵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實現太陽能電池低成本、大規模的產業化應用,開發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生產乙醇、丁醇等液體燃料及適應多種非糧原料的先進生物燃料產業化關鍵技術等。
《規劃》同時部署了未來10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前沿科技項目,如700℃超超臨界機組、高溫高強度材料、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示范工程、大規模儲能等。對于難以在2020年之前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前瞻性技術及其基礎研究工作,如核聚變、天然氣水合物等,由于已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得到體現,《規劃》沒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