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風電轉折年,這不僅體現在風電場大規模脫網等事故高發,還體現在風電企業業績全面下滑,更體現在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各種政策的集中、連續出臺和重新審視思考上。
其實,風電產業目前面臨的技術、質量、產能、政策、電力體制等瓶頸在2005年風電產業發展之初就已預測到了,只是高速的發展暫時掩蓋了這些問題,現在,這些問題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刻,解決好則風電繼續快速發展,解決不好,則會失去發展的內在動力。
對風電來說,“十一五”時期是把比較容易的事干了,“十二五”時期才是真正要解決難題的時候,并且是根本上的解決,發展模式、電力體制、電價等方面將會觸動各強勢集團的利益,改革難度可想而知。不敢樂觀估計,只能拭目以待。
1
NEWS·2011
酒泉、張家口等地
風電機組大規模脫網事故
5月5日,國家電監會通報了三起風機大規模脫網事故及原因:2月24日,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橋西第一風電場因一個開關間隔的電纜頭故障絕緣擊穿,造成三相短路,導致包括這個風電場在內的10座風電場的274臺風電機組因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在系統電壓跌落時脫網,引起系列反應,致使本次事故脫網風機達598臺, 損失出力占到事故前酒泉地區風電出力的54.4%,造成西北電網主網頻率由事故前的50.034赫茲降至最低49.854赫茲。
此外,4月17日,甘肅瓜州、河北張家口的風機脫網事故均造成了較嚴重的后果。
點評: 2010年,全國共發生80起風電場脫網事故,2011年1-8月,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93起,并且大規模脫網事故(一次損失風電出力50萬千瓦以上)由1起升至12起。到底是誰的責任?
國家電監會給出的結論是:事故發生主要由風電設備、風場管理、電網接入以及運行安全監管等四方面問題導致。看來,涉及風電場開發的各方均難辭其咎。
然而,在隨后的整改中,幾乎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相對最為弱勢的風電整機設備商——風電機組不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發電集團、電網企業似乎成了行業的評判者。
對此,風電整機制造商雖有牢騷卻只能私下發發,畢竟,訂單權和輿論權牢牢地掌握在強勢的發電商和電網企業手中。風電“整風”整到機組缺失低電壓穿越功能為止了。
在此,我們試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什么風電裝機規模最大、上網風電量最多的內蒙古少有或沒有大規模脫網事故,而甘肅省卻頻發事故?難道安裝在內蒙古(尤其是蒙西)的風機都具有低電壓穿越功能,甘肅的風機就不具有此功能?在脫網事故中電網的責任到底應占多大比例?要知道,蒙西地區由內蒙古電力公司掌管,其獨立于國家電網;第二,如果風電機組具備了低電壓穿越功能,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風電脫網事故了呢?如果仍然會,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脫網事故的主要責任并非在低電壓穿越功能缺失呢?
有了成績都往自己身上找,出了問題都往弱勢集團身上推,也許這樣的思維方式才是中國風電前進中最大的問題。
2
NEWS·2011
中國單機容量最大的
風電機組出產
5月31日,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由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首臺6兆瓦風電機組日前在其江蘇鹽城綜合產業基地正式出產。這是目前中國單機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
這臺機組取名為“華銳風電SL6000系列風力發電機組”,可廣泛應用于陸地、海上、潮間帶各種環境和不同風資源條件的風場。機組葉輪直徑長達128米,增加了掃風面積,提升了捕風能力,大大提高了風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時可適應-45攝氏度的極限溫度,并通過了62.5米/秒的極限風速測試。
點評: 據第三方資料,商業化利用的風電機組中6兆瓦算是最大級別的了,這至少證明了中國的風電機組在單機功率上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并已經給國外風電巨頭帶來恐慌,據悉,世界第一的維斯塔斯在聞聽華銳風電生產出6兆瓦機組后,馬上發布信息說自己正在研發7兆瓦機組。也許單機功率越大不見得越好,但其代表了先進的設計制造技術。
在中國,風電機組大型化是普遍的趨勢,這是由經濟技術特點和風電發展模式決定的:單機功率越大,則發電的單位成本越低,是風電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另外,中國風電的主導發展模式是“大基地”,單機功率大的風機占據優勢。
雖然有些廠商不認為單機功率可以說明一切,但各國都在緊鑼密鼓地開發更大級別的風電機組,如英國提出,其陸地風電將最好采用10兆瓦機組,而海上風機則以15兆瓦為佳。
曾記得,國外風電巨頭在歐洲市場銷售大功率風機,在中國傾銷落后的小功率風機,人為分割市場,憑借的就是中國無法自己生產出先進的風機。如今,在華銳風電等一批中國企業的引領下,國外最先進的風機陸續來到了中國市場。
中國乃至世界的風電行業競爭絕不僅是產能、市場的競爭,更重要的是技術領先、自主創新以及優質服務的競爭。要想在全球風電市場競爭中樹立領導地位,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走自主研發之路,否則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