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壓力將加大
雖然國家層面加緊了對風機行業的調控力度,但來自市場層面的信息仍不容樂觀。中國電科院(300215,股吧)新能源研究所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通過該院低壓穿越能力檢測和功率特性測試的僅有6家公司的6種機型,其中還有兩家是外資企業。國內只有極少數整機企業的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通過了該測試。可見,風電場的改造迫在眉睫。
市場人士算過一筆賬,一個裝機容量為30萬千瓦的風電場,按每臺風機為3兆瓦計算,風機數量為100臺,如果一臺風機的低電壓穿越改造費用達到50萬元,這樣一個風電場的改造費用將達到5000萬元。
而根據大唐新能源公司的測算,一臺風機要進行低電壓穿越能力改造,最低價是50萬元。如果按照大唐新能源最低50萬元每臺的改造費用計算,國內風電企業和設備商為風機改造所支付的費用將超過百億元。
“高達百億元的改造費用由誰來負擔呢?對于像華銳風電(601558,股吧)和金風科技這樣每年裝機數量達上千臺的龍頭企業來說影響不大。但對于像許繼風電、沈鼓這樣的裝機僅為幾臺或幾十臺的新進入企業來說影響就大多了。”北京一位風機設備商此前曾對《中國聯合商報》表示。
禍不單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近日又發布報告稱,今年7月份,五大發電集團的風電業務虧損1.4億元,為今年以來首次出現虧損,其利潤環比6月降低8.2億元。
凱基證券分析師王志霖指出,從5月份起國家電網就關閉了所有風電運營商核準手續,且目前何時重啟尚無時間表。而國家持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導致運營商資金壓力十分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