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一年后,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風電設備龍頭就開始出現銷售不暢的情況,表現為存貨和應收賬款的大幅度增加。在存貨和應收賬款上漲1倍的同時,這些公司的凈利潤下降50%不等。
風電企業將凈利潤下降歸咎為行業價格戰。數據顯示,風機整機的價
格已經由每千瓦7000元下降至3800元左右,價格近乎腰斬。風電設備行業也快速從暴利時代過渡到血拼時代,其形勢的急轉直下超乎人想象。
究其原因,近幾年風電建設“大躍進”式發展和風電并網不暢是主要原因。
截至2009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85%,而上網風電卻僅占總電量的0.75%。因此,業內存在三分之一風電機組閑置的說法。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213.55萬千瓦,同比增長77.97%,但風電上網的難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比如,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年初發布《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稱,由于風電項目前期工作流程相對簡單,核準進度快,建設周期相對較短,而電網接入系統在項目審查、方案確定及工程建設方面相對復雜,致使接入系統工程與風電場建設難以同步完成。比如,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公司烏力吉木仁風場一期、額爾格圖風場一期、白云風場一期本來預計2010年底投產,但是由于其接入系統至今未取得審查意見,風電無法按時送出。
這直接導致各地發展風電的熱情下降,風電場規劃縮水。4月28日,內蒙古發改委副主任、內蒙古能源開發局局長王秉軍披露,內蒙古2015年力爭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300萬千瓦以上。該裝機容量比前期披露的4000萬千瓦有不少縮減。而業內人士預計,今年風電的裝機容量應該不會超過去年。
與此同時,政策的方向標也在轉向,風電熱開始遇冷。近期國家發改委修訂并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版)》,在指導目錄鼓勵類新增的新能源門類中,風電僅在“風電與光伏發電互補系統技術開發與應用”子項中出現。國家發改委在對指導目錄的解讀中表示:“諸如風電等部分新興能源產業投資過熱,主要原因是在國家嚴格調控"兩高一資"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勢下,資金大量涌入以新興產業為主的裝備制造業所致。如不及時加以調控,不僅將使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難,還將影響產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步伐。”
而近日有消息稱,風電并網新標準《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已經完成制定、修改,并報批電監會。但風電企業將此標準歸為電網對風電的“限產令”。
如果說風電是新能源政策催生的泡泡,那么現在吹泡泡的力度正在減弱。業內人士說,風電行業再也不會出現前幾年那樣的增長了。可以說,風電正在遭遇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夾攻。風電設備商在價格戰之后無疑將迎來行業整合的時機,但時間是多久,還沒有人可以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