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風資源,風機制造企業不約而同地向資源爬坡,誰拿下了最大的份額?即將到來的風電調整政策,又將對其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幾年前,國家風電戰略開始提速之后,傳統發電巨頭掀起了多輪圈地運動。從西北到關外,再到沿海,直至當前以南方地區為代表的三四級風區,均歷經多輪激烈爭奪。在資源以其稀缺性日益凸顯價值的情況下,如前文所述,與傳統電力巨頭一道,風機制造企業也加入對風資源的角逐行列。——當然,后者更多的是致力于耕耘地方。
3月,浙江民企華儀電氣發布2010年年度報告,大篇幅肯定公司“資源換市場(訂單)”經營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果”。2010年5月,華儀電氣向華電新能源轉讓其持有的內蒙古三勝風電有限公司85.5%股權及浙江華儀風能開發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持有的三勝風電4.5%股權,交易總價為人民幣1620萬元。
彼時,三勝風電場尚處于待建階段。華儀電氣認為,轉讓股權標志著公司“以資源換市場”的風電經營策略取得了良好開端,“可集中資源做大做強現有風電設備制造,促進公司風電設備銷售,降低公司經營風險,”與此同時,轉讓合同還約定,三勝風電在三勝風電場一、二期項目中總計采購華儀風能生產的1.5MW風力發電機組66臺,其中一期使用33臺風力發電機組,二期使用33臺風力發電機組。
從兩期總計裝機約10萬千瓦不難看出,三勝風電場正好被分割為兩個5萬千瓦以下的項目——與當前地方政府擁有的審批上限不謀而合。作為一家年風機設備銷售額在10億元左右的浙江民企,華儀風電在當前風機市場只能位列于第三梯隊。其渴望通過上游資源推動下游訂單的也更為急迫。
除三勝風電場外,華儀電氣在黑龍江、吉林、寧夏和山東等地繼續“兜風”。其中,在山東東營的項目,華儀電氣根據與地方政府的約定于去年獲得了5萬千瓦的可供開發建設的風電場資源。據公告,浙江華儀風能開發有限公司將在東營市設立風機設備制造基地,總投資約10億元,主要生產1.5MW 、2.5MW/3MW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配套產品。雙方約定,在東營市政府提供足夠風場資源的前提下,浙江華儀將在三年內完成總投資,年生產能力達到800MW以上。
據廣發證券和湘財證券的調研簡報顯示,華儀電氣通過“資源換市場”、“投資換市場”等形式已握有超過200萬千瓦的風資源或者優先開發權。而以風機企業打通風電場建設的龍頭金風科技,據公開數據也是剛過200萬千瓦。金風科技副總裁王海波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強調“金風已在全國全面進行風資源的探查和開發。”但他拒絕透露在手風資源的具體數據。
北京一家風機企業負責人同樣對公司當前的風資源持保密態度。“風資源掌握的多少,已成為風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由此高度機密起來。作為上市公司,只要未被納入必須披露的信息,通過其它渠道,總會將數據夸大。”在他看來,200萬千瓦已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金風科技應該沒問題,而華儀電氣則不好判斷。
在國家的八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規劃和開發中,因受制于起步時間、規模和資質等因素,民營風機制造企業無緣置喙這些風資源,因此,將精力專攻未能入列國家規劃的其它風資源富余地區,便成為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