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整體成本的壓力非常大。”孫黎翔稱,由于風機主要成本來自于外部零部件,而并非在風機整機制造商可控制的范圍內。
岳志宏透露,在2011年1月初召開的金風科技供應商大會上,其總裁郭健稱,整機價格的下降必然會傳遞給零部件供應商,為了解決了這個問題,零部件供應商即將面臨洗牌。
明陽風電首席運營官郝義國在前述展覽會上稱,未來三年可能是風電行業洗牌的時候,“目前很多風機報價達到3500元/KW,而一些小的風機廠商采購成本就超過5000元/KW”。
“整合肯定要先從零部件供應商開始。”岳志宏向本報記者表示,零部件廠商將承擔最多的市場價格下降的壓力。
另外,孫黎翔稱,由于風電認證麻煩,為減少成本,風電整機廠商也希望減少零部件供應商數量,“換一個零部件就要認證一次”。
不過,劉琦稱,希望風機生產商能結成產業聯盟,加強自律,“避免惡性競爭”。事實上,自風電上網電價確定后,風電項目的收益也基本固定,風機價格不斷下降使得風電運營商利潤不斷攀升,3月份,龍源電力(0916.HK)稱2010年利潤大增125.8%,超過市場預期。
“行業同盟不太可能。”孫黎翔稱,迫于生存的需要,單個風機廠商會破壞市場價格同盟,“風機廠商就像一個病人,大家都知道1元的藥好,但你買不起時,哪怕0.1元的藥有很大的副作用,為了救命也會吃”。
郝義國稱,風機生產商應改變過去給電站競標的模式,轉為直接鎖定風電項目,“獲得風電項目后,再回頭生產,從而分享風電運營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