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顯示,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頒布之后,中國風電產業的商業化市場就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時期,一直到2009年,中國風電產業都是以每年超過100%的速度迅猛擴展。而2010年全國范圍內正在上馬的新風電項目約有378個。
“國外風電行業也經歷過快速發展的過程,但絕對沒有國內這么瘋狂,沒有出現過這么多企業同時一哄而上的局面。”葉毅對《每日經濟新聞》介紹稱,“三年前還是賣方市場,大家都覺得是個暴利行業。轉折就出現在2008年底,從那時開始就瞬間轉入買方市場。”
而一位風電企業的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介紹,現在全國只要是稍微有點風電資源的地方基本上都被瓜分完畢,“大多數都是被國有電力企業給圈走了,民營企業也有一些,但是比例很小。”
據中國電監會發布的報告稱,目前全國風電場普遍經營困難,甚至出現了虧損,近1/3風電機組處于閑置的狀態。
民企生存空間受擠壓
“無論是風電設備制造還是風場建設都需要一筆巨大的資金投入,國有電力企業因為有著良好的政府背景而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風電工程師程治和對《每日經濟新聞》坦稱,“民營企業由于自身在資金和技術上的不足,他們未來面對競爭壓力將非常巨大,很多民營企業現在的情況已經是非常尷尬。”
葉毅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有大批民營企業被擠出這個領域,雖然風電市場空間非常廣闊。“按照國際行業規律,一臺風電機成本完成回收最快也要4到7年,在國內估計要在10年以上,所以很多企業會出現成本都沒有收回就已經不在了的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時獲悉,國內五大國有電力集團基本上都在風電領域有投入,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以前沒有參與進來的國有企業,現在也都開始涉足。據說,三峽集團現在也準備大手筆投入風電項目。”
如此一來,民營風電企業的生存空間將更一步受到擠壓。據中國能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0》中說,隨著業界對國產風機設備質量的擔心加劇,2011年和2012年將是國產風電設備的大考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