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建風力發電場的地方沒有足夠的風力資源條件,而有風力條件的地方卻沒有電網輸送能力。”施建龍說,目前中國風力發電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而產能過剩導致一些小型的風電機生產企業退市和被并購,“江西和福建有大量企業被淘汰了。而生產小型民用機電組的企業,則把風電機賣往內蒙古等地,開拓風電的民用市場。大的風電企業則越來越大,在浙江主要是三家,而剩下的則是小型風電機的生產廠家,最終形成了兩級分化。”
上市、投資發電站
進入國際市場
“浙江適合風力發電的場地主要在海邊或者山上,建得比較早的是臺州的括倉山發電站,蒼南的鶴頂山,溫嶺的東海塘等等,但大部分都是國外的技術。”運達風電最早為這些風力發電場的擴容提供發電機,打開本地市場,“大陳島上就有50臺是我們的產品”。
而面對這幾年民營資本紛紛參與風電機市場的激烈競爭,運達風電則開始尋找新的突破口,“我們的路子是,依靠40年的科研積累,開發更高級別的風電機產品。”葉杭冶說,運達風電主要推出風電產品定制,根據風電場的環境條件來制造適合當地情況的風力發電機,而不是只單調地生產統一規格的產品。
“風力發電在國外的市場很大,但是像德國等國家在認證和專利方面的要求很高,而中國的風力發電生產要達到國際化水平還有一段距離,在海外投資的經驗也不夠。”施建龍告訴記者,運達的策略是逐漸向東南亞和南美洲國家開拓。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
另外,一項計劃正在醞釀:上市。“融資成功的話,將參股一些風力發電場,銷售產品這樣一條路很可能在競爭中越走越窄,所以通過投資風力發電來實現盈利模式多樣化。”
葉杭冶分析,目前在北方建造風力發電場的投資在每千瓦7000元左右,在浙江要達到每千瓦8000元,如果是建在海面上投資成本將達到每千瓦2萬元。“一個中小型十萬千瓦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浙江海邊建造需要大概20億元投資成本,國家給出的補貼收購價是每度一元,即使是這樣,也要15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
“民營資本進入發電站投資,用參股的形式比較實際,畢竟這是一項長期且目前回報率不高的產業。”運達表示明年在云南和寧夏等地將有自己投資的風電站開始運行。
而華儀電氣也正積極邁向國際市場,今年上半年三臺1.5兆瓦的機電組賣給了智利和白俄羅斯,企業負責人透露,公司還與德國一家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準備引進德國的技術合作研發適應市場且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