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日舉行的“2009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目前中國風機的制造能力已經能夠滿足國內市場,中國企業正在向國際市場拓展。
據他透露,中國進出口銀行正在為非洲風電場項目貸款,讓我國的風電企業有機會將風電機組出口到非洲,在非洲建設風電項目;還有的中國風電企業收購了海外企業,或到國外投資建廠,中國風電企業正在從“本土化”走向“全球化”。
國內產能飽和
國家發改委給風機制造貼上了“過剩”的標簽,盡管這一說法尚存爭議,但國內產能飽和度較高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近幾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增長非常快,幾乎每年都是100%的增速,這是因為我國對氣候變化的重視度提高,能源企業都將新能源放在發展重點地位。在此帶動下,我國風機制造業也經歷了高速增長,從過去風電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到現在國內形成了80多家風電制造企業,今年甚至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
據施鵬飛介紹,對風電企業而言,擁有50萬千瓦的制造能力才能具有規模效應,以此計算,我國80家風電生產企業的制造能力就是4000萬千瓦。而從全球來看,去年的裝機增量為2700萬千瓦,預計未來有所增長也就是3000萬到5000萬千瓦。而國內由于面臨電網制約,今年的裝機量預計為1000萬千瓦。相對于這樣的裝機增速,國內風機整機制造廠商潛在的生產能力是顯然過剩的。
但他同時強調,過剩的只是風機整機制造,而不是風電行業。我國風力發電的電量還很少,去年風電只占全部發電量的0.35%左右。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也認為,適度的過剩正是市場經濟的特點,也只有適度的過剩才有可能淘汰落后產能,實現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