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設計的理念,貫穿所有非工業體系,一切都是可以設計的。對個人生活服務的“工程設計”,美其名曰就是“私人訂制”。風電場也是可以私人訂制,你的風電場就讓我們的風資源“風水先生”來個“私人訂制”吧。
筆者作為風資源工程師已十余年,經歷數百個風電場風資源評估與方案設計,近年越來越感覺到:一個好的風場是設計出來的,一個風資源工程師實際上應該定位為風場設計師。
風資源工程師主要的工作是風電場宏觀選址、微觀選址,后來又陸續開展后評估的一些工作;聚焦于風場的測風數據分析、風場選址與機型選擇、產能評估等;隨著大批量的風場投產運行,很多風場運行數據可以供研究上述前期工作的準確性。從目前大量運行風場案例分析來看,完全沒有問題的風場極少,更多的風電場總有一些機組屬于低效資產或者亞健康狀態運行,雖有不少風資源條件非常好的風場產能表現很好,但是細細分析下來仍然掩蓋不了層層問題。通過這幾年處理風場運行中疑難雜癥的經驗,除了我們經常呼吁的要重視風場宏觀選址、重視測風塔的安裝和維護、重視數據分析和軟件仿真的準確性這些內容以外,風資源工程師應進一步的要懂得如何去設計一個風電場,一定要摒棄“湊活著排排風機,差不多做做產能預估,只要能過投資核算,就最后給出一個不能經過歷史考驗的結果”;而一定要全方位的結合風況、安全、道路、線路、施工、經評的因素去考慮一個風電場機組的機位點排布與數量+單機和全場容量+輪轂高度的最優組配。
要做到設計風電場,軟件工具固然是要精通,但是不能依賴軟件工具,風場設計師的價值也不能只是使用軟件工具。那么,一個風場設計師如何能夠做到設計一個好的風電場呢?
1-通過風電場案例分析和研究,總結過往經驗指導現有項目的設計
?。?)通過運行風場案例分析檢驗風資源微觀選址實際效果。風資源工作主要為解決風資源評估和產能預測以及安全校核問題為目的,一旦機組投產發電,風資源團隊對于評估結論的準確性、機組運行是否達到預期等都應做后續追蹤,通過實際結果反饋前期設計工作的質量,藉此積累成功經驗。目前,我們針對風場微觀選址復核相關已完成100余個項目不同類型的案例分析工作,并為機組選型優化、機組間距優化布局、機組尾流損失優化等方面提供大量經驗,也撰寫了一系列的論文和技術導則。
?。?)通過 “大數據”研究,促進風資源技術適應中國風電發展,提高復雜氣候、地理條件的項目風電場設計水平。目前,筆者供職的單位在全國有近600多個項目、總計20000余臺機組在不同氣候、地理條件下運行。我國的風能資源條件復雜,存在著臺風、冰凍、高濕、低溫等各種高影響氣候因素,也存在著潮間帶、高海拔、丘陵林區、復雜山地等各類復雜地理條件。歐美國家是風資源技術的起源地,但較少存在上述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當前的技術、工具、理念均屬于“舶來品”,應通過研究工作彌補相關技術缺陷。通過大量的機組數據研究,以及在風場建設到投產中的實際投資和產出,提出適應中國風資源條件的風電場定制化設計方案。
需要強調的是風電場定制化設計方案很多人都在提,究竟什么是定制化呢?不同單機容量機組混排?不同葉輪直徑抑或輪轂高度?
個人認為不盡然,風場設計師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從大數據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基于目標風電場的機組載荷、環境適應性、零部件配置的定制化、風場建設和運維,風機——由風和氣象到機位、機組、風場的定制化。
2.通過嚴格的過程與結果控制,保證設計工作的高效高質
風電場的設計基本可分為風能資源評估、風電場設計和機組適應性評估等。
這些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均需要滿足工作流程要求,建立完善的規范和制度,來保證過程控制的嚴格執行。這幾年陸續完善了相當多的規范和要求,比如:《風資源資料需求清單》、《風場宏觀選址規范》、《風電場現場踏勘調查表》、《風機選型操作流程》、《風資源微觀選址(復核)工作標準》、《風場設計標準作業規范》。
同時,結合氣象行業的經驗,我們也開展了項目設計會商機制,這個制度的好處既是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也是提供年輕風資源設計師們展示自己能力,暴露自己問題的機會,讓很多風險消弭在前期階段。
3.始終要尊重和理解風資源的不確定性
筆者這幾年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編制了各類風資源計算軟件工具,通過這些工具對各類型數據的進行精細化分析和分解,實現風資源特性的多維度呈現、立體交叉比較,盡可能的減少風場設計成果不確定性,為風電場全場與單機發電量計算打下堅實基礎。
然而,風資源跟氣象預報一樣,永遠存在廣大人民群眾希望100%精準預報而“臣妾做不到”的人民內部矛盾。風資源確實存在著目前行業里力有不逮的困難,很多問題在現階段是搞不清楚的,這些就是風資源的不確定性,在工程上這是允許存在的,實際上也是可以用工程的思路去解決。這事情就跟相關性和相似度的概念一樣,有定量的東西存在同時也有只能定性的東西。風資源不確定性的另一個描述,實際是“損失的發電量去哪了”??赡荞R上會扯到一個敏感又跳不過的行業話題——在國外的搞法是Uncertainty;在國內叫做折減。
我們有一個好處就是數據多,針對發電量折減計算也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因為這個事情不準確的取值,無法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設計成效的對比,不能在同一個頻道上對話。甚至,被人通過數字游戲大法給忽悠瘸了。
我的師長、老領導首創對風電場各個折減相關項進行了實際調查研究,減少因折減系數取值的誤差導致的單機發電量計算不準確。如:某南方項目,通過完整一年測風數據計算的發電量與當年實際上網電量對比(設計風速和實際風速接近的情況),求取當年的綜合折減系數。經計算,當年由測風塔經軟件推至輪轂高度風速6.23m/s,使用GW82/1500機組全年上網電量2570h,綜合折減率15.6%。
?類似的,從多個現場運行后評估得知,機組在云南某項目的綜合折減系數為10%,貴州某項目的綜合折減系數為18%,江西15%,山東20%,綜上所述,越來越多的案例與數據表明在風資源設計師嚴格控制好流程的前提下,考慮未來生命周期各類影響機組綜合折減系數應不高于25%。
4.提高人員能力素質與設備的配置水平
目前,筆者所在的風資源團隊中半數為擁有高學歷的博士、碩士,還擁有10年以上風資源工作經驗的員工數名。針對對風場開發、建設、運維各個階段不同需求特性,實施風電場全生命周期的風資源資源工作,以戰代練,通過全方位的專業研究提升人員能力素質。為保證風場設計的準確性、科學性,配備了大量的高精度測繪和測量裝備,如地質羅盤、GPS、激光測距儀、激光測風儀等高精尖設備。目前擁有通用的各類風資源評估軟件,如WAsP、WindFarmer、WindPRO、WT、WindSim等。并根據業務需求構建了數字化的風資源應用場景,如用于宏觀選址和現場踏勘的FreeMeso,用于全生命周期風資源數據分析和仿真評估的WindUnified。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養一批能成大器的人才不容易,操作高精尖的設備儀器并能產出高水平成果不容易,人和物變成風資源利器何其難也!這是目前整個行業的薄弱點、痛點和難點,風電場設計師的培養應避免拔苗助長,需要休養生息、厚積薄發,不疾不徐地培養一批具有過硬素質、能力全面綜合、有前瞻眼光、專業有擔當的風場設計師隊伍其實是任重道遠的。
好的,風電場是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