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具備大規模發展海上風資源條件,在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形勢下,風能尤其是海上風電作為典型的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重視。與陸地風電場開發相比,海上風電具有不占用土地、風力資源更穩定、風速更高的優點,效能明顯優于陸上風電場。此外,海上風電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影響較小。因此,海上風電易于大型化、規模化發展,必將成為未來全球風電開發的主戰場。而我國沿海地區接近用電負荷中心,風電接網條件好,易于消納,發展海上風電的理由更加充分。
但是,目前我國海上風資源的開發一直躊躇不前,被冠上了“水中白象”的別稱(英語中用“白象”來形容昂貴而無用的東西)。具體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海上風電比重小。相比陸上風電,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歷程短、裝機容量小,在整個風電市場中占比很小,僅為 0.4%左右;二是項目進展緩慢。2010 年 10 月,我國第一批海上特許權項目招標結果出爐,第二輪特許權項目招標也蓄勢待發。但截至目前,首期海上風電中標的4個項目均未開工建設;三是參與人不少,授權不少。海上風電項目招標讓不少企業摩拳擦掌,但中標的企業大多抱著“圈地”的想法。
筆者認為, 針對目前海上風電現狀探根求源,我國海上風電需要解決投資、技術和電價的經濟技術方面瓶頸問題。幸運的是,這些必須解決的問題雖然棘手,但并非無解。
第一,如何充分發揮海風效率和風機發電效率的問題,也就是如何選擇海上風場和風機的問題。風場場址所處的氣候條件將直接決定風機可利用率和發電效率。參照中國海域的氣象水文資料,海上風場的選址不是問題。根據中海油掌握的中國海域氣象水文資料,經過多年對海況資料的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北緯32°線以北的區域不受臺風侵襲,且風資源豐富,特別是渤海灣、江蘇和浙江沿海海域。在這些海域不僅要開發沿海地區的潮間帶、潮下帶灘涂的風資源,更應該開發近海、深海區域的風資源,這些區域風速高,靜風期少,風電機組等效滿負荷利用小時數高,具備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的良好資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