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陸上風電開發成本大約在0.45-0.6元/千瓦時,風電在電力結構中比重的逐步增加,恰恰是建立在風電度電成本已接近火電成本基礎之上,即從經濟角度具備了產業化開發價值。由此類推,設備招標體制也應以預期度電成本作為設備中標的主要依據,即根據風場實測的風頻曲線,各個廠商估算其投資設備的年發電量和總投資,繼而推算其設備的預期度電價格,并對業主做出發電量承諾,由此作為評標依據,價低者中標。
據記者了解,提出度電成本報價的企業不止三一電氣一家,而且歐美國家的“談判制”風電招標,度電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標。因為這可以直接準確衡量風電場的投資收益并引導設備供應商提高產品質量。
可操作性是關鍵
風電機組每千瓦造價一目了然,而度電成本要結合功率曲線、可利用率、預期發電量、可靠性、風場資源等因素在20年的壽命期綜合計算,既加大了工作量又平添了諸多不確定性,在實際中有沒有可操作性?
其實,度電成本的計算并非新事物,國家能源局組織特許權招標項目時,中標原則是開發商報電價,低者中標,在這個過程中,開發商必然要計算風電場的度電成本。
應記者要求,三一電氣就某一風電場給出了其度電成本報價。
以大唐新能源吉林一個48兆瓦風電場為例,其8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為5.5米/秒,屬于典型的瑞利分布(統計學中的一種現象,其他如人的身高、智力等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兩種不同的機型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對比數據如下:(如表2)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若采用現行中標評價體制,即最低價中標原則,SE11020III風機不具備任何優勢,因為其首次投資比SE9320風機增加了2665萬,投資額增加了7.5%,但SE11020III因采用三一電氣最新技術,其年滿發小時數和發電量均比SE9320風機增加35%,20年的凈收益增加了41079元,增幅為51%,這些“增加”在風機的單位千瓦造價中無法體現,但在度電成本報價中就能看出端倪了,從表中數據計算,其度電成本降低了0.05元/千瓦時,降幅達到22.7%,在投資額僅僅增加7.5%的基礎上,收益增加了51%。從這個角度看度電成本報價似乎是中更加理性的招標體制,但風電設備商的客戶業主買不買賬呢?
風電場開發商買賬嗎?
風電招標體制是不是能從單位千瓦報價過渡到度電成本報價,最重要的是客戶認可不認可。記者為此采訪了龍源電力,該公司具有19年的新能源開發歷史,其風電裝機容量目前處于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龍源電力副總經理張寶全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目前,中標龍源電力的風電機組,單位千瓦報價已不占主導地位,我們傾向于綜合考慮,度電成本是一個重要方面,風機的歷史運行情況、可利用率、功率曲線是權重較大的幾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