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開發風電場即使不算CDM的收益,項目的資金回報率也在13%-15%,開發風電場項目都是盈利的。但是他們往往會要求與設備商延長協議付款的時間,使得設備商的回款現在也很難,直接導致了企業的資金鏈困難。”周成剛分析說。
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翻番 風電設備業難分羹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國家開始實施信貸緊縮政策,下游電力公司的資金壓力也變得很大。
胡國棟告訴記者,受益于風機價格下降和風場開發經驗成熟等因素,開發風電場的成本已經由前兩年的9000元/千瓦-1萬元/千瓦,降低到目前的7500元/千瓦-8000元/千瓦。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5萬千瓦的風場項目,前期投資仍需約3.75億-4億元的巨額投資。
“業主們都把發電掙的電費投入到下一個項目的開發了,因為目前的銀行貸款利率約是20%-30%,融資的成本太高。”周成剛說。
而從今年早些時候開始,因為需求低迷、價格下滑、產品積壓、回款不暢等問題,使中國風機制造商們,在經營業績上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根據華銳風電(601558,股吧)(601558.SH)、金風科技(002202,股吧)(002202.SZ;02208.HK)和明陽風電(MY.NYSE)三家公司的報表,其在2011年前三季度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分別為359、274和257天,而在去年,三家公司相對應的天數則是118、108和157天。
一位來自于東方電氣(600875,股吧)(600875.SH)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設備企業收款時間延長,但每天要的錢還是跟流水一樣往外出。”
“電價附加的支付也有滯后性,所以從這點上來說,不會督促業主更加積極地支付貨款。”周成剛說,針對設備廠商目前的資金鏈緊張問題,電價附加所帶來的緩解效益幾乎忽略不計。
而在太陽能方面,根據國際光伏研究機構Solarbuzz此前發布的報告,預計2011年中國光伏市場實際完成量將超過1.6GW,較2010年增長230%以上。但這對于中國今年接近50GW的產能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更是杯水車薪。
不過,曹寅還是認為,此政策對制造和裝機都是利好。“如沒有充足穩定收入來補貼發電端,那企業就沒有裝機動力,國內市場啟動也就無從談起,所以這是國內裝機目標的保證,另外也會激起發電企業裝機熱情,從而正面影響政府規劃。同時,如果沒有國內市場,企業只能去國外搶食,然后被貿易壁壘趕出來。”
風電難言讓利
“風電上網電價標準在‘十二五’期間內原則上是不變的,但是不排除在2013年開始降低。”黃少中說。
去年,龍源電力(00916.HK)在香港上市滿一周年時,其執行董事、總經理謝長軍就向本報記者透露,2010年,龍源電力的盈利將大幅超出原來預測的17.7億元人民幣,對其母公司國電集團的利潤貢獻率超過50%。
龍源并不是個例,實際上盡管5大發電公司近年來都有不同程度的虧損,但是風力發電項目卻都能實現盈利。
不過,即便如此,胡國棟也不認為“十二五”期間風電上網電價有調低的空間。“我們在三北地區還有月5000萬千瓦的風資源,但是因為送出受阻,現在都沒法開發,所以要轉向南方區域,這里風速低、可利用小時數只有約2000小時,發電量較低,所以收益不會太高,如果調低電價,我們的收益率就難以保證。”
他表示,如果不考慮北方限電棄風的影響,一些資源好的風電項目甚至能夠保證20%的內部收益率,但是南方低風速地區雖然可研設計時的收益率都在10%,但是實際情況中不一定能這么高。
前述華電新能源人士表示了同樣的看法,“南方可開發的風電項目還是少,我們在浙江、湖南等地的并網項目還是虧本,因為這里的開發成本比較高。”
知情人士透露,大唐今年計劃新增風電裝機150萬千瓦,但實際的裝機可能只有120萬千瓦左右。胡國棟并未對此作出回應,但他表示風電仍是今后大唐新能源的重點。
“雖然光伏電價更高,但是成本也太高。”他介紹,今年大唐的光伏投產量約在80兆瓦,“目前情況下,我們覺得大規模發展太陽能不太適合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前述華電新能源人士也表示,如果光伏組件價格不下降到6元/瓦,就沒有大規模開發光伏項目的打算。“我們光伏今年裝機是50兆瓦,按照1.15元/千瓦時的電價并網,但是要半年后才能獲得電價附加的補貼,對我們現金流的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