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描二維碼,即可將本頁分享到“朋友圈”中。

初創企業的生態圈思維
2016-10-17
來源:商學院
瀏覽數:1673
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對于微軟帝國其實還不存在厭惡感,那時的PC機功能有限、計算遲緩、還能輕易隨時死機,但是對于一位只需要生產并茂圖文、一心只想著順利畢業的留學生而言,這樣的Wintel機器已經足堪大用。
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對于微軟帝國其實還不存在厭惡感,那時的PC機功能有限、計算遲緩、還能輕易隨時死機,但是對于一位只需要生產并茂圖文、一心只想著順利畢業的留學生而言,這樣的Wintel機器已經足堪大用。但是不久之后,當我進入職場開始需要更穩定、更具延展性的計算能力時,微軟通過商業和法律手段來約束技術應用的狼子野心,很快地讓我心灰意冷,轉而投向諸如Linux、R、GNU等等開放系統的懷抱。簡單說,在這過去二十年,我比較深刻的見證了兩種構筑生態圈的方式:以微軟為代表的集中壟斷型生態圈,和以Linux為代表的分布共享式生態圈。
歷史證明Linux形式的開放性商業生態構筑是可行的,比起微軟形式甚至可能更勝一籌,這從今天廣泛流行的安卓系統可見一斑;反觀微軟,賴以立業的壓艙石產品Windows操作系統到了2016年上半年已經明顯出現疲態,Windows 10上市一周年的裝機率僅達1/3目標,月活量僅僅3.5億臺,呼應了帝國壟斷式生態系統的不可持續。這迫使微軟開始動起“攘人之美”的念頭,硬是發布了Edge瀏覽器針對Chrome插件的轉制工具,希望Chrome插件的開發者愿意將他們開發的腳本轉移到微軟環境里來,從而起到“以鄰為壑”“漁奪侵牟”的戰略目標。
微軟Edge工具的例子正說明了企業生態系統的重要。不管企業自身覺察或不覺察,任何企業其實都存活在生態圈里,不能自外于這個世界。企業需要生態圈的原因是自身資源的限制,無法僅僅通過內部發展,來生成足以應付市場競爭所需要的所有基因。從生物學視角看,一個完整的生態圈至少包括:天敵、食物、競爭者、拮抗者(或制約者)、和合作者(寄生、共生、互生)五大類元素。如果只看合作者的類型,過去微軟建立軟件帝國的手段是充當宿主,建立某種環境讓其他物種進來寄生,這些進來寄生的物種如果展現了足夠的營養價值,很可能被宿主直接當做食物吞食了;否則至少也要保證能對宿主苦心經營的生態系統做出正面貢獻。寄生的生態結構是獨裁的、是不對等的,宿主在這里扮演了造物主或帝國的角色。
反之,Linux生態圈的構筑形式更像是共生或互生。共生和互生的共同點是物種之間處于平等地位,但是合則兩利,相輔相成。其中共生的特征是物種間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同求生存。假如任何一方萌生剝離的愿望或需要,另一方必須立即找到替代對象,否則也無法生存;而互生的特征盡管也在追求共利共榮,但是和共生的最大不同是可分可合,合則相濡以沫,分則相忘于江湖,雙方依然可以活得很好。對于缺乏資源的初創企業而言,在民智已開信息對稱的今日,微軟式的宿主/寄生模式估計已經不可復制,比較務實的做法,可能還是追求和其他物種共生或互生的機會吧!
初創企業構建生態圈,一開始可能還不是真的著手生態圈的建設,而是挑選一個合適自己生長的生態土壤。這包括大環境里的法令規范、資本圈是否形成、人才和技術的群聚、市場機會、還有運營成本。生態土壤通常存在一種良性循環,愈是優越的大環境,愈容易創造優越的生長氛圍,也因此吸納更加優越的有利于創業的資源條件。孟母三遷的含義大抵如此。但是對于大多數初創團隊而言,好環境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真實世界里,跨城市移動的成本其實很高,我們不大容易完全憑著主觀愿望就挑選到最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這時候就需要動動腦筋,設法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
構建生態圈的首要工作是想清楚自己能獲得生存的閉環條件是什么?閉環的意思就是從投入到變現這個環。初創企業的特征主要就是窮,也就是資源不足、兵困馬疲、市場蒙昧、獲利未知,這個時候任何資源都不容浪費。問題是,初創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時間。老實說,除非真的背后金主的支持力道特別強大,團隊所發展的技術能力極端重要而又不可替代,否則初創團隊每天都在作著和時間賽跑的噩夢:害怕后進者追上來了,害怕時間拖久了技術和市場脫節了,害怕背后的金主等得不耐煩要撤資了。所以,初創企業對于生態圈的第一項思考就是如何變現的問題,而變現來自于產品的閉環,或是商業模式的閉環。簡單說,就是想清楚產出和投入之間的關聯,究竟預期的變現從哪里實現?要實現這樣的變現,需要實現哪些前置條件?這些前置條件和我的投入,又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真正的重點其實就是深度思考這些獲利的前置條件。這些思考往往涉及非常復雜的利益相關方,甚至跨越多種行業、政府機構、市場渠道等等,這些角色彼此間共生或互生的給予和索求,攜手實現了整個商業閉環。本質上,這些獲利前置條件來自于市場需求,通過對市場的理解,閉環設計者定義了預期能提供變現機會的顧客,從而根據顧客的特性決定了滿足顧客需求的必備條件。這些滿足需求的必備條件可能并不是閉環設計者憑空能夠獲得的,需要依賴一些跨界的其他角色才能提供。而必備條件之前可能還有必備條件,如此層層上延,最后推及初創團隊所能提供的資源。
所以初創企業的生態圈,其實就是一個能讓初創團隊通過自己所塑造的小環境在大環境里盤根錯節地生長的設計,這個設計里的要素,可能需要融入其他團隊的生態圈,或是讓其他團隊在自己的私有領域里占有一席之地。而這里的處處包容或層層融入,不免涉及千絲萬縷的關鍵人脈,和微妙隱晦的利害關系。初創團隊面對這樣錯綜復雜的結構究竟應該如何結網生態圈,個人建議如下:
1.堅持誠信待人:共生或互生的基礎是誠信,由于閉環的參與各方各有其資源上的優劣勢和自己的目標與想法,如果任何一方心存私念,想在生態圈里獨占好處,結果必然是閉環聯盟的破局,最后商業利益只如鏡花水月,甚至得不償失。
2.明晰獲利設計:生態圈的必要條件是各方獲利,必須清晰設計閉環參與各方的投入產出分別是什么、數量、時間周期等等,讓各方清楚權力和責任,以及在過程里分別可以獲得的好處。
3.善用價值盤點:我們可以為跨行業、跨機構、跨團隊的個別角色建立基于“閉環價值”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任何一方的優勢條件或預期貢獻就是他的資產,而他的不足、需要從生態圈里取走的資源就是他的負債,這兩者需要經常盤點,從而優化各方的合作模式;同時在閉環的運行過程里,任何一方的投入如同損益表里的損失,而從閉環里獲得的好處可以類比損益表里的收益,只有經常這樣盤點各方的損失和收益,才能確保這個閉環的長治久安。
4.粗暴簡單的閉環:好的生態圈必須是閉環,而且中間的環節愈少愈好。只有精悍短小的閉環設計能讓初創團隊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 閱讀上文 >> 渡過生存期,才有資格談夢想
- 閱讀下文 >> 未雨綢繆,做好品牌資產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