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情況是,商家和用戶都很難判斷自己的效率是否提升,但是依然會持續使用平臺。舉個例子,外賣這件事對于很多商家而言是把明顯的雙刃劍,因為毛利低(平臺配送最少要扣15%,自己配送也是一筆成本),傷害品牌(菜的溫度無法保證,失去擺盤美感),而且本來會到店的客人從此只點外賣了影響餐廳人氣。但大部分餐廳還是會選擇和外賣平臺合作,因為短期上看來可能還是有利可圖而且迫于競爭不得不做。更明顯的例子就是團購,分析略。這種并沒有明顯提升雙方效率的平臺是否有遠期的商業價值,前期的判斷的難度就比較高了,如果沒有拓展的新增業務,主要就看后期的盈虧數據了。
Q3: 所謂的細分領域市場垂直切入,究竟應該垂直到什么程度?
現在的創業者就算沒看過讀者也都看過《定位》吧,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營銷理論,定位誕生于大約40年前,那個電視剛剛發明的年代,特勞特老師怎么也想不到50年后會誕生樂視這種奇葩公司吧。在互聯網時代,定位上的很多內容是有很強的局限性的,比如一個最常見的陷阱:過度垂直。
定位最推崇的一個品牌下面只有一款產品,甚至做到品牌即品類的方案確實是占據心智資源的最佳途徑,但是怎么會料到互聯網產品這個生態體系和高頻打低頻這么厲害呢?
什么叫生態體系?你要是在一個電腦上裝個360的安全衛士,卻安了獵豹瀏覽器,騰訊電腦管家,百度助手,你看它們幾個每天不打來打去折騰死你的電腦的。
高頻打低頻就更簡單了,易到用車起步夠早,市場夠細分,定位夠清晰吧,還不是被同時做出租車,快車,專車,順風車和代駕的滴滴打的一敗涂地,只好賣身給樂視。一個軟件就能滿足我的全部用車需要,為啥還要再下一個專車軟件?我現在毫不懷疑另外一個定位更精準,但最終必然要被滴滴屠戮的品類,就是E代駕等一系列代駕軟件。
過度垂直不好,但是做成58同城那樣的全品類平臺更不好,你看連姚勁波自己還是單獨推出一個58到家嘛,何況初創公司也沒機會上來做那么多的品類。綜上,一個理想的O2O平臺的垂直程度,是滿足同一批用戶的幾類相似需求。比如百度外賣,已經發展到了快餐,正餐,水果,超市購,送藥上門(那些只做送藥上門的App肯定死翹翹了)等等一系列和外賣相關的業務,但它絕不會順便賣個機票,這在我看來就是一個理想的O2O平臺的垂直程度。河貍家要是一心一意終生只做美甲,那雕爺就應該是我徒弟了,美甲只是它的切入點,就像滴滴的出租車一樣,高頻的品類拉起流量,然后迅速擴大范圍,再用高頻打低頻干掉過度細分的對手。
總結起來就是,O2O平臺不能過度垂直,而是應該用一個高頻細分品類切入市場,侯然去滿足同一批客戶的一大類相似需求。
Q4: 那究竟是“高頻打低頻”還是“專家打通用”?
前面談到了O2O項目不能過度垂直,因為高頻打低頻這個東西太厲害。那知識豐富又思維嚴密的同學該說了,黃太吉剛剛融資1.8個億要自建平臺,它平臺上那幾個產品連餓了么上十分之一都不到啊;智聯招聘上能招程序員還能招運營和財務,但是現在去過3W的人都知道,互聯網招聘就上拉鉤網啦;Enjoy上的很多餐廳美團上也有優惠,可是為啥裝逼犯不用美團只用Enjoy呢。
雕爺在一代O2O名作《O2O的勝負手》講過四個打不過,其中前兩個就是”低頻打不過高頻“和”通用型打不過專家型“,但這兩個理論之間有著明顯的沖突,高頻的平臺往往更通用,而低頻的則更專業,那究竟是高頻厲害,還是專家厲害呢?這個問題就很燒腦了,下面舉的三個例子就分別代表了三種典型的場景,在市場足夠大的前提下,低頻的專家型就可能勝過高頻的通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