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繼續加深,而煤電合同依舊未簽,電價形成機制的改革已愈發緊迫。
但此項改革可能不涉及簡單的電價調整,而是將電力從上網到銷售的價格機制予以理順。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在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電價調整方案正在研究中,不過電價“上調要非常慎重,下調則可能性不大”。至于何時調整,則沒有時間表。
“并不意味著漲電價”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監會前副主席邵秉仁向《第一財經日報》證實,發改委等相關部門的確在研究、制定電價調整方案,因為此前彭森曾專程就此問題征求過他的建議。
“當前的電價形成機制改革并不意味著漲電價,因為隨著需求量下降,現在也不是漲電價的好時候。電價改革必須在電價成本的核算上有所突破,這就涉及到輸配分開。”邵秉仁對本報記者表示。
中國的電價構成分為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三部分。其中,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均處于政府的調控之中,輸配電價則是電網企業根據電力購銷差價核定的。前兩者因為由政府主導定價,故無法真實反映市場的供需情況,目前“市場煤、行政電”的矛盾即是其后果;而輸配電價則是由電網內部核定,價格也不透明,無法通過價格傳導機制使電力上下游節約成本、強化管理。
“電價改革如果用以往的辦法,即提高上網電價、不改變輸配電價、再提高銷售電價、最后由老百姓承擔漲價后果的老路肯定是行不通了,必須把輸配成本核算分開,”邵秉仁表示,“政府不是不能干預,但是不能夠由政府來定價。但如果電力壟斷打破不了,價格也理順不了。”
整體改革思路未公布
對于電價形成機制的改革,政府在最近一直“只做不說”、動作不斷。在上網電價的市場化改革方面,溫家寶總理5日在作政府工作報告后一天,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國家電監會、國家能源局聯合對15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電解鋁企業開展直購電試點工作,同時取消各地自行出臺的優惠電價措施,合理調整峰谷電價等需求側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