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協合運維董事長陸一川受邀出席2025 BNEF上海峰會,并在“可再生能源成人之年:電價改革后的市場展望”對話環節擔任嘉賓,與行業專家共同探討中國新能源行業在電力市場化背景下的發展路徑與市場機遇。
本場對話,陸一川結合協合運維在新能源資產管理與電力交易服務領域的實踐經驗,從投資決策范式轉變、投資市場痛點解析、AI技術與差異化競爭力構建等角度分享了獨到見解。

協合運維董事長陸一川
投資決策范式適配市場演進:
從“阿爾法+貝塔”雙收益到風險偏好清晰化
隨著136號文及各省政策推進,新能源行業正逐步從行政計劃時代向市場化轉型,投資者面臨著投資邏輯的適應性調整,而過去的投資方法論仍存在著巨大慣性,市場化演進下基于風險決策的共識仍需要一定時間的探索磨合。
陸一川舉例說明,就像購買理財產品前需評估風險偏好,新能源投資首先也需明確風險收益預期。
“過去電力行業專業投資者實際是將阿爾法(超額收益)和貝塔(市場基準收益)統一考量。而市場化的新能源投資本質上與股票、基金或大宗商品投資的世界無異,將逐漸轉向基于風險定價的投資決策模式?!?/strong>
陸一川指出,這一轉變需要政策引導與市場實踐的雙向推動,預計行業需要通過多年的探索磨合,才能逐步形成共識性的投資方法論。
市場化競爭:
投資的生存法則在于如何保持競爭中的相對優勢
面對當前新能源投資市場的迷茫情緒,陸一川指出,不同類型投資者自身屬性不同,帶來風險偏好的差異也是巨大的。
傳統的電力產業投資者,由于其自身具備較強技術能力和電力生產運營管理能力,抗風險能力更強,更樂于博取超越市場的阿爾法收益。而目前越來越多入局新能源的跨界投資人和財務投資人則更傾向于低風險的投資產品,或是面對風險等級較高的原生產品,行業有一個“保障性”的手段可選擇,能將高風險資產產品處理成為一個相對低風險的品種,以滿足其低風險偏好。
陸一川以“熊來了,我無需追求跑得過熊,只能尋求跑得過其他人”的比喻生動說明:在市場化競爭中,企業無需追求絕對完美,但必須確保自身競爭力始終處于前列的相對優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新能源行業過往的產業鏈都是建立在制造業的視角之上的,而從市場化的投資視角上來看,有效降低資產投后風險的這一塊價值拼圖,還需要鏈條上的所有人去共同努力。
電力交易能力:
AI是必備工具,與生產過程的耦合與策略復盤是關鍵
針對AI在電力交易中的應用以及構建的差異化競爭力,陸一川指出,?AI尤其是深度學習技術已深度融入電力交易決策,成為支撐市場運行的核心工具。在全國各省電力市場規則差異性較大,修正頻繁的環境下,海量的情報信息數據、實時的供需矛盾波動、復雜多樣的倉位產品結構等多重因素決定了AI是應對高頻交易決策的必備工具,而非錦上添花的“炫技”。
同時,他提醒要避免理念上將AI等同于大語言模型這樣一種“熱點型思維局限”,事實上深度學習的手段已在行業實踐和應用多年,但大語言模型在交易領域能夠發揮的作用還有待探索和實踐。
同時,企業差異化競爭能力的關鍵遠不止于AI技術,“電力交易絕非一般的大宗商品交易,電力是幾乎‘零存貨’的。電力交易與生產的耦合極為緊密,需要將交易策略與生產過程深度耦合、協同優化?!?/strong>
陸一川強調,企業需構建以數據驅動的交易策略,在AI技術加持下不斷復盤電價因素,優化交易策略,從而形成交易能力的護城河。
作為新能源資產投后管理領域的領先企業,協合運維及其旗下電力交易公司飔合科技正通過技術創新與服務實踐,幫助投資者應對市場變革帶來的巨大挑戰。未來,協合運維將持續深化在電力交易、風險管控、資產運營等方面的能力,助力投資者在波動的市場化環境中有效降低投資風險,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