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葉片前緣侵蝕是海上風電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它會導致葉片前緣材料退化、剝離和最終脫落,形成粗糙的外形輪廓,影響葉片空氣動力學性能,無法保證預期發電量。
通過與不同專家和受侵蝕情況影響的海上風電場人員討論,估計侵蝕可造成海上風場1.5%--8%的發電量損失。
雖然目前行業內對葉片前緣侵蝕在預測和預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尚沒有得到完全驗證的方法能將測試結果與實際侵蝕情況相關聯。在本月初剛剛結束的歐洲海上風能展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中,一位作者利用DNV GL發布的指導手冊進行測試,但無法準確比較不同試驗裝備的測試結果,并建議改進“葉片壽命期預測模型”。
在海上風電早期階段,人們一般認為只有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才會出現前緣侵蝕問題,比如在雨量和風速都很大的蘇格蘭西海岸地區,但后來發現這已經是全部海上風場共同面對的問題。
前緣腐蝕越來越受重視主要是目前風機葉片的尺寸更長,葉尖速度更高。此外,除了傳統的海上風電主陣地“歐洲北海”地區,全球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也需要面對這一問題,比如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而中國東部沿海受季風季節影響,會在集中的月份當中出現大量降雨、并且雨滴也較大,這對葉片前緣侵蝕情況更加不利,但至今國內仍然沒有降雨強度、雨滴直徑等觀測數據和對葉片影響的研究成果。
目前,只有海上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有專門的設備收集雨水侵蝕工業設備的數據,但這與海上風電中葉片遭受侵蝕的情況完全不同,因為葉片是不停選擇的部件,而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都是靜置的設備。
為了彌補當前行業內對雨水侵蝕情況基礎數據觀測的不足,行業老大沃旭又出手了。作為其牽頭發起的聯合攻關項目,它們準備在自己開發的丹麥Horns Rev 2和臺灣海上風電場中,對降水情況和雨滴大小進行對比。
而葉片專家LM采用了更為通用的方法:它們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衛星收集全球范圍的降雨數據,并通過和沃旭這樣的現場實測對比來驗證該方法,最后將收集的數據輸入到葉片制造商的開發模型中,進而預測葉片出現侵蝕的時點和相應的修復時間。
隨著海上風電逐步走向全球,行業內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通過收集有效的數據,引入新的標準,開發新的產品和利用新的技術,確保風機按預期情況運行,并且運維成本在可接受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