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速發展的起步階段,到屢創全球紀錄的低風速階段,至2017年全國首個分布式風電項目在江蘇江陰投運,已過而立之年的我國風電產業迎來了第三次變革——分布式時代已拉開帷幕。
日前,在江蘇江陰舉行的2018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分論壇——物聯網與分布式能源高峰論壇上,遠景能源現場首發第一代分布式智能風機新產品與《分布式風電白皮書》印刷版,在分布式風電的智慧探索與物聯網技術應用上,為行業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智能方案。
政策利好技術革新,中東部分布式能源裝機量將明顯提升
2018年4月,國家能源局下發《分散式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暫行管理辦法》,加快推進分散式風電發展,完善其管理流程和工作機制;5月,國家能源局又在《關于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中提出,分散式風電項目可不參與競爭性配置,逐步納入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范圍。
多年來一直踟躕前行的分布式風電,終于迎來了發展良機。在政策支持下,分布式風電將在2018年底到2019年實現裝機量提升。據業內專家預測,2018年中國分布式風電的新增裝機容量將在1~2吉瓦之間。
隨著“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風電開發布局向中東部和南方地區轉移。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認為:“在東部將分布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利用物聯網技術與其他能源進行互補,不足部分再由西電東送,對中國能源結構產生非凡影響。”
而中東南部可開發風資源和可利用土地減少,以及中東南部人口密集區所帶來的安全和噪音挑戰,風機設備制造企業靠成本和規模這兩大優勢形成的競爭力難以為繼,技術創新是唯一選擇。
與集中式風電相比,分布式風電單項目規模小且布局分散,管理需更加智能化。2017年底,全國首個分布式風電項目在江蘇江陰投運,出口電壓10千伏的中壓風機直接接入配電網,所發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打破了內陸城市人口集中區域不可開發風電的傳統認知。該項目采用遠景能源140米鋼塔筒EN-131/2.2兆瓦智能風機,單臺風機年發電量可達500萬千瓦時以上,每年可為企業節約電費至少20萬元,大幅降低了企業用電成本。與此同時,每10萬千瓦分布式風電全生命周期可減少煤炭使用約12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00萬噸。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從“分散式”到“分布式”,智能風機聯姻物聯網可期收益最大化
與“分散式”不同,遠景此次發布的亮點在于“分布式”。“以往的‘分散式’開發方式與設計思路跟集中式基本一致,只是規模較小,沒有用電主體,可以全額上網。而‘分布式’要綁定用戶主體,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直接面向不特定的區域內用戶參與電力交易,符合遠景對于分布式和碎片化能源的定義。”對于一字之差的“分散式風電”與“分布式風電”,遠景能源副總裁兼首席產品技術官王曉宇作出解釋。
除了綁定用戶主體,分布式智能風機在各項性能皆表現優異。在江陰保稅區分布式風機項目建設基地,一臺臺色彩明快的“高顏值”風機正在徐徐運轉,為這座工業重鎮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智能分布式風機不僅要考慮到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還要考慮到附近建筑群空間的組織、色彩、地形和自然環境,要與城市和美好生活緊密融合。”王曉宇對記者說。
不僅有外在,內在同樣重要。相對于集中式風電選址偏僻遠離人群,分布式風電一般地處人口密集區域,對最為核心的“安全性”提出了最嚴格的要求。“智能風機必須用 智能技術杜絕倒塔、葉片甩落等惡性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將安全技術標準提升至航空等級。基于先進傳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狀態直接監控防護,確保分布式風電絕對安全、環境友好、省心高效。”王曉宇說。
在碎片化能源時代,分布式風機無法同集中式風機一樣,用集中化的方式來管理,分布式風電倒逼電網進行調度和運行機制的變革。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將廣泛應用于智能電網,滲透到電力生產、輸送、消費、管理的各個環節,實現電網運行管理的互聯互通。
“目前,遠景已經擁有了全球最大的能源物聯操作系統,整合包括氣象數據、發電數據、用電數據、電網數據在內的各類數據源,連接超過5000萬個智能設備,協同管理著100吉瓦的全球能源資產。”遠景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雷說。
為了適應碎片化能源時代的需要,遠景將能源物聯網應用到能源領域,打造了業界首個能源物聯操作系統,有效打破了分布式風機與分布式光伏,樓宇、工廠、園區間的信息壁壘,協同管理各垂直能源系統,實現各類能源的綜合管理,并基于平臺上的發電與負荷預測,需求側響應等高級應用,可為分布式能源各參與方實現電費收益的最大化。(中國電力報記者 莫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