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技術的進步使得分布式風電開發成為可能,相比陸上集中風電和海上風電場,分布式風電與人的距離更近,安裝在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誰能在未來風電技術先進性上
C位出道?
分布式(分散式)風機!
以人為本,是風電技術進步的初心!
分布式風電要求風電技術先進性
回歸到對于人的關注,
回歸到更高的安全性和友好性。
把分布式風機的安全距離定義為幾個塔筒高度,顯然是基于對倒塔的充分預期。“站立”在人口工業密集地區,不能保障絕對安全的風機是可恥的。對倒塔等惡性事故零容忍!

事實上,基于當前先進傳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狀態直接監控防護,完全可以實現提前干預,防患于未然。遠景能源的研發工程師已經在這樣做了。
像無人駕駛汽車用激光雷達保證駕駛安全一樣,遠景智能分布式風機風輪中心裝有精密激光測風雷達,如同風機之眼。雙旋轉機構配合自動變焦系統,確保風輪平面前方始終不少于100個測量點。立體、連續準確感知風機前方來流的風況, 剪切,湍流,來流方向,風速盡收眼底,實現前饋控制精準規避風險,大幅抑制風速波動對風機的沖擊。

此外,超低轉速葉片降低機組結構的承載,提升結構設計的安全裕量;機器視覺24小時智能監測感知葉片氣動性能和剛度的持續變化,監測葉片內部的細微結構性特性的持續動態變化,通過運行噪聲就能識別葉片表面的異常變化;風機結構通過高強度螺栓組合連接,構成風機的整體結構系統,智能傳感監測關鍵承載結構連接安全。
以上這些創新都是為了保障分布式風機絕對安全。

(噓,別吵著我睡覺)
大風機吱扭扭轉,吵到鄰居可不行。于是,遠景雙饋技術路線的優勢開始在降噪領域發揮作用了。功率=轉速*扭矩,功率一定的情況下,通過靈活搭配大扭矩齒輪箱模塊,可以降低風輪轉速。更低的轉速不僅讓運行噪音更低,更重要的是顯著降低機組結構的承載,提升結構設計的安全裕量。
測試證明,遠景EN2.2-131智能分布式風機葉尖速度最低可以達到71m/s,最大運行噪音控制在104分貝,比常規風機噪音降低了60%,也讓居民區距離可以從500米縮短到300米。
當然,還有遠景仿生學葉片設計,通過航空風洞單獨的實驗驗證,也讓風機運行更加安靜。“靜音”之王貓頭鷹經過億萬年的進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益于羽毛對空氣旋渦的碎渦效果。當氣流經過翅膀后緣發生渦旋脫落分離時,后緣穗狀須邊使脫離過程變離散,抑制了渦流脫離引起的氣動噪聲,(原理不重要)令其能在夜間安靜飛行,捕捉獵物。

安全、噪音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這樣的智能分布式風機成本也不便宜。但遠景能源的技術工程師一直在努力——
?雙饋中壓分布式風機直接出口電壓即為10千伏,無縫連接配電網,無需變壓器和配套電纜,顯著節約占地空間;
?通過格林威治平臺實現風場風機一體化設計,配置不同高度和壁厚的塔筒,河南某單臺2.2MW、120米全鋼高塔筒項目的塔筒重量降低16.2%,基礎工程量減少16.8%,兩項合計降本56.4萬/臺、256元/千瓦;
?通過風機內部配備集成智能接入裝置,省去了價值數百萬元、占地數百平米的開關站,適用分布式電網接入的絕大部分應用場景。
“未來,遠景能源還在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2017年底,全國首個分布式風電項目在江蘇江陰投運,出口電壓10千伏的中壓風機直接接入配電網,所發電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打破了經濟發達城市人口集中區域無法開發風電的傳統認知,中國風電產業迎來第三次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