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能裝備分會主辦、遠景能源等十余家企業和機構協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風電后市場交流合作大會在江蘇太倉順利召開。遠景能源后市場業務單元市場與交付總經理程海棟在大會主旨演講和圓桌對話中表示,“136號文”發布后,風電后市場團隊需從單一檢修商轉變為綜合性服務商,管控大部件失效、電價波動、電量消納三大風險,為客戶解決新能源資產收益和運營管理挑戰。遠景始終將解決客戶痛點擺在首位,以風電“打樣”,致力于創建一套可復制的后市場解決方案,成為客戶滿意、行業認可的綜合性服務商。

裝機容量連年激增的背景之下,目前我國在役風電機組已超21萬臺,體量如此之大的風電資產如何轉變為實實在在的收入,成為行業共同挑戰,尤其是在市場化交易已于各省陸續試運行的當下,這種需求變得空前迫切。“大部件一旦失效,勢必大幅增加運維成本,而電價波動、電量消納問題等更有可能帶來40元/千瓦*年的發電收入損失。”程海棟指出,“風電場的設計和工程決定投資回報上限,20年生產運營決定投資回報下限。”
風機快速大型化導致葉片、傳動鏈、三電系統等子部件可靠性面臨巨大挑戰,遠景的破題之策是堅持核心部件深度自研自制。程海棟進一步指出,基于多年自研自制積淀的Knowhow,遠景成功在硬件層面通過“傳動鏈模塊化萬能備機”快速響應客戶需求,使得同型號備件采購成本較進口降低20%;在軟件層面,遠景自主開發的“伽利略超感知資產健康管理平臺”具備“無死角”的健康監測能力,能夠實現控制系統、機械系統、葉片、塔筒等關鍵部件健康度預警全覆蓋,過去5年間在3萬臺+風機應用中誤報率低于5%。在此基礎上,遠景的大部件巡檢策略實現了效率與精度的兼顧——在降低50%工作量的前提下,仍可保證100%螺栓全檢。遠景自研的GRT塔上大部件更換專用工裝更是經過了6年實戰考驗,在潮間帶、遠海、山地等多種場景中充分證明其高效、便利和經濟性,為傳統吊機無法進場作業或作業成本極高的運維場景提供了更多解決方案。

在管控電量消納風險方面,市場需要中長期電量與功率預測,這也是遠景應對新能源全量入市新政的核心技術舉措之一。據程海棟介紹,遠景日前在南方電網2024-2025賽季AI負荷預測技術比武中,以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奪得冠軍。目前,遠景正在為1468個風場、1065個光伏電站,共計236GW新能源資產提供預測服務。基于孔明氣象大模型的大小風年月預測,遠景可以更準確預測全年發電量,誤差保持在5%以內。除此之外,遠景還在為綠電消納探索更多解決方案——在赤峰打造了全球最大152萬噸綠色氫氨項目,首期32萬噸工程已于2025年7月投產,其生產的全球首罐綠氨獲得了法國必維國際檢驗集團頒發的全球首張ISCC可再生氨證書。

面對電價波動風險,遠景電力交易團隊深入解析市場政策,能夠做到實時把握電力市場動態、追蹤價格波動背后的供需規律、管控交易風險。“硅基代替碳基,人工智能輔助人工交易決策,遠景走在了行業前面。”程海棟表示,依托遠景智能物聯系統EnOS,遠景的電價預測準確率可達80%-90%,峰谷預測準確率更是高達85%-95%,并正在為5000個+“五大六小”客戶新能源場站提供全面的交易策略和復盤分析。基于大模型的硅基交易員還能夠進一步提供政策問答、市場分析、氣象預測、價格策略和交易結果等策略服務。在某發電集團的山東案例中,遠景智能交易AI策略相比無交易策略,2024年電力交易價格提升了0.15元/度。

大型化對設備出力的影響日益增加,發掘風光場站靈活性潛力,基于價格信號指導出力變得更為重要,最終目標是實現交易、運行、維檢三班協同,形成“產銷一體”的全新運營模式。遠景雙模微風發電技術改造,可以實現風能的最優捕獲,在電價高時盡可能多發電,目前遠景1000臺+雙模改造案例累計提升收入3%-6%;遠景智慧儲能的交易智能體TradeAgent,可以助力制定最優運檢排程方案,保障高收益窗口期設備在線率始終維持在100%。憑借遠景智能物聯操作系統EnOS的儲能充放窗口期預測與風儲自動協同出力,遠景策略相比傳統模式可全場提升12元/千瓦的年收益。

截至目前,遠景在全球范圍內管理著30000+臺風機資產,總裝機超過88GW。從資產管理到資產替代,從電量托管到全生命周期資產管理,從無人值守到產銷一體,遠景始終先人一步,依托技術創新解決新能源生產運營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致力于成為客戶“資產變收入”的全方位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