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中國風機制造龍頭企業金風科技(002202),將2009年度的凈利潤預測,從2009年10月27日公告的同比增長30%~50%,大幅調高至增長75%~95%。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的風機制造商,金風科技創造了連續9年增長率超過100%的業績,成為國內風電設備制造業的領軍企業。十幾年潛心風機制造,金風科技如何發展壯大,在面對今天激烈的競爭時,他們有沒有制勝武器?中國環境報記者 日前采訪了金風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武鋼。
如何看待行業發展?
產業目前處在調整期,優質企業有機遇
武鋼在此前接受國內一財經媒體采訪時,曾經用“慘烈”來描述風機制造行業的競爭,因為在國內目前的70多家風力發電機組制造商中,僅前三名企業的產能,就基本可以滿足當前國內市場的需求。
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他認為,風電整機廠家在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一下從十幾家發展到70多家,與技術門檻低、簡單復制、主觀盲目追去產能擴張有很大關系。“3~5年后,這種過熱發展的后果往往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對于后來盲目進入風電的很多企業來講,缺乏經驗、量產達不到經濟性規模,風險是很大的。”所以,武鋼更強調技術實力與長期經驗,尤其是強化自主創新的技術發展,這會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益。
最近,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規范風能發電市場。武鋼認為,這將有利于風能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遏制惡性競爭對產業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從風電市場長期發展來看,中國的風能資源和可開發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我們認為,目前產業處于調整期,從某種意義上能夠給行業的優質企業提供了加強自身競爭實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動力和契機。經過調整后的中國風電市場,將有序、健康地發展。”
市場競爭激烈,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價格戰,而且這種苗頭已經顯現。2009年4月至今,金風科技已經多次調低合同金額,最近一次是在今年1月5日。金風科技稱,根據2009年國內風電設備市場價格情況,經買賣雙方一致協商,決定將原來兩份合同的金額調至20.7億元,共計縮水5億元。
談到降價問題,武鋼說:“價格走低,一是反映市場競爭結果,促進行業內整合(低價格將使高成本企業退出);二是有利于降低風能投資和發電成本,使風能最終成為能與火電競爭的清潔能源。適度的價格走低,是市場經濟下競爭的一種正常反映。但價格競爭不是市場制勝的唯一法寶,從長遠看,擁有技術優勢和良好服務的企業才能贏得客戶的青睞。”
選擇什么樣的技術路徑?
突破技術瓶頸,掌握自主知識產權
在1996年之前,中國的風力發電機組基本上依靠從國外引進。1996年以后,中國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扶持國內風電企業發展的政策,諸如“乘風計劃”、“863計劃”及風電特許權等。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金風科技應運而生。
技術一直是中國風機制造商的瓶頸,金風科技為了取得突破,進行了多方面努力。據介紹,在創立之初,金風科技就確立了“引進——聯合開發——自主創新”的產品研發策略,而不是簡單“買圖紙”生產。在這個策略的指導下,金風科技引進并成功轉化了600KW和750KW機組,使得2004年以來公司進入飛速發展期,占國內市場份額遙遙領先于其他內資風電廠商,逐步趕上并超越了國際風電巨頭在國內的市場份額。2007年12月,金風科技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要參與國際化的競爭,就必須掌握自己的技術。金風科技選擇了直驅永磁風機技術。相比之下,這一技術的市場份額目前還不大,但具有自身優勢,比如,更符合電網對于低電壓穿越的要求,更符合電網的接入標準,能產生更好的發電效益;在維修和服務成本方面也具有優勢,利用這一技術生產的風機去掉了齒輪箱,而齒輪箱易損耗、易出故障是影響風機運行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2008年一季度,金風科技斥資4120萬歐元收購了德國VENSYS 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權,完成了北京、新疆、德國三地研發中心的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家具備完全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和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整機制造商,終結了中國風電制造企業不掌握風機核心技術的歷史,同時也取得了中國風電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