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新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將到訪北京,中國與奧巴馬政府的高級別會面邁出歷史性的第一步。對于熟悉中美關系的人來說,這是個濃墨重彩的日子。1972年的2月21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歷史性訪華,并最終簽署了指導中美兩國停止隔閡、展開對話的《中美聯合公報》。37年后的2月,中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美國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同時與美國并列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發生在全球氣候加速變暖和金融海嘯的雙重困境下的這次訪問,被寄予開啟兩個國家之間綠色合作、攜手共建氣候領導力的深遠期望。
對兩個國家而言,2009年將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新年伊始,金融危機持續蔓延,氣候異常肆虐全球。中國北方上億畝農田受旱,多個省市拉響了抗旱紅色警報,北京的無雨天數突破了30年以來的紀錄。美國部分地區遭遇30年來最嚴重的冰雪災害。頻繁發生的災害再次敲響了氣候變化的警鐘,提醒人們必須立即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升溫。
好消息是,在投資放緩的大背景下,有利于減緩氣候變化并且有益于能源安全的積極變化還在發生。以可再生行業為例, 2008年中美兩國是風力發電行業的全球增長熱點,美國首次成為全球風電裝機最大的國家,而中國則是連續第四年風電裝機翻番,總量全球排名僅次于美國、德國與西班牙。
金融危機的陰影也沒有影響人們對可再生能源的信心。相反,新能源被認為是增加就業、應對挑戰的良方之一,而金融危機則提供了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難得機遇。今年1月,中國宣布未來將加大千萬瓦級別風電基地的建設。同時,政府正在考慮將2020年的風電發展目標從3000萬千瓦提升到1億千瓦。在大洋彼岸,剛剛入主白宮的奧巴馬強調發展可再生能源是“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的重要部分,計劃用3年促使美國可再生能源產量增加一倍,并提高四分之三聯邦政府建筑及200萬家庭的能效。另外,這一領域的革新將創造數百萬就業崗位。2月初,美國能源部宣布今年將投入350億~400億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