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省重大區域發展平臺和惠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藍色引擎”,環大亞灣新區機構自2014年6月正式掛牌運作以來,在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的統籌、指導、協調、督促下,新區范圍內惠陽、惠東、大亞灣3個縣(區)20個鎮(街道辦、度假區)協同發展,一體化進程加速推進。
在環大亞灣新區成立兩周年之際,新區組織了“走進新區”系列宣傳活動,逐一走訪新區范圍內各縣區、鎮辦。在此基礎上,《南方日報·惠州觀察》即日起推出“走進環大亞灣新區系列專題報道”,從基層走訪管窺環大亞灣新區的活力、魅力、潛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展示新區在經濟建設、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同城一體化等方面的努力與成效。敬請垂注!
走進環大亞灣新區惠東稔平半島的鐵涌、黃埠、平海等三鎮交界處,遠遠可見觀音山一帶,25座“大風車”排列組合屹立在山頂。這些“巨無霸”的風力發電機組,每座柱高80米,底座直徑約4.4米,柱頂3個相連的風機葉片每個長達46米,場面蔚為壯觀。
作為惠州首個風力發電項目,位于廣發惠東風電場的25座風機于今年1月底全部并網發電,每年可提供約1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這標志著,環大亞灣新區掀開了風力發電的序幕,也為惠州全市清潔能源產業的壯大再添巨子。
擁有中海油惠州煉化、伯恩光學等大項目,石油化工、電子信息是環大亞灣新區以及全市的支柱產業。然而,對于全市而言,支柱產業相對單一的問題仍較明顯。如何推進產業多元化?今年初,惠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推動汽車與裝備制造、清潔能源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在這方面,環大亞灣新區先行先試,在做強做優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汽車與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等產業。如今,在鐵涌鎮、黃埠鎮、平海鎮等地的多個清潔能源大項目陸續上馬,正為全市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開辟一片藍海。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惠東片區清潔能源項目及相配套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陸續推進,環大亞灣新區未來有望打造成為珠三角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的排頭兵。
綠色動力??風力發電每年1億度產值6000萬
登上觀音山山頂,巨大的風電機組近在咫尺,風葉隨風轉動,呼呼作響,每轉一圈便產生一度電;俯瞰山下,鹽州島、考洲洋、東山海等盡收眼底,海面上蒸騰起的水霧飄揚翻飛……一座座“大風車”與藍天白云、碧海青山融為一體,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觀音山一帶風力資源豐富,風電項目恰好充分運用了這種原生態的清潔資源優勢。”在走訪中,當地干部介紹,廣發惠東風電項目總投資約4.83億元,2013年12月26日動工,2015年12月底第一批風機并網發電,2016年1月底全部風機并網發電。
“風電項目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廣發惠東風電有限公司負責人透露,該項目每年可提供約1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可增加產值6000萬元、增加稅收1000萬元以上,相當于每年節省標準煤約3.5萬噸;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9萬噸,每年減排二氧化硫約2000噸,每年減排氮氧化物約1000噸。
上述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按照國家一流風力發電場及風電場樣板工程的目標建設,將打造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風電行業的樣板工程。
鐵涌鎮委負責人介紹,正在謀劃推進廣發惠東風電二期項目,擬于2018年動工,計劃投資7.5億元,建成投產后一年可新增發電1.5億千瓦時,使發電總量達2.5億千瓦時/年。同時,鐵涌也積極爭取周邊鎮其他清潔能源項目下游產品生產基地落戶,爭取打造成為全市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作為全市首個風電場,廣發惠東風電項目的投產,開啟一串連鎖反應。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該項目所在的觀音山一帶逐漸成為旅游景點及綠色健康休閑場所,相關旅游產業發展的大動作也呼之欲出。
一個大項目帶動一座城鎮崛起。“我們正在謀劃建設觀音山文化旅游產業園,全力打造以清潔能源、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為主導的山海田園示范鎮。”鐵涌鎮委負責人介紹,該鎮力爭到“十三五”末打造成全市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產業謀變??沖擊珠三角最大清潔能源基地
鐵涌鎮的產業謀變,瞄準那些環保、高效的項目,正是環大亞灣新區積極發展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的一個縮影。
與鐵涌鎮毗鄰的平海鎮,坐落著全省的“巨無霸”發電廠——平海電廠。它僅一個發電機組的發電容量就抵上兩三個小電廠,年發電量可達到110億千瓦時。
平海鎮有關負責人介紹,平海電廠兩個機組都裝備國內最先進和最大容量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其設計供電標準煤耗比國內平均供電煤耗低約16.3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同步配套建設脫硫、脫硝裝置,配置高效靜電除塵器、污水處理裝置等先進的環保設施,確保各項指標符合環保標準。
發電越來越清潔環保,如今,平海電廠二期項目的籌劃工作也加快推進。在環大亞灣新區,不少能源大項目加速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的同時,以風電、光伏發電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項目加快建設。
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環大亞灣新區2016年工作要點》,新區將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例如,穩步推進廣東惠州LNG電廠熱電聯產擴建工程建設,推進比亞迪工業園區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廣發惠東風電二期工程、華潤桃園風電場等項目,積極引進和發展海上風電場。
縱觀環大亞灣新區的清潔能源產業布局,多數集中在惠東片區。在稔平半島周邊區域,隨著清潔能源項目的落戶以及相配套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將為新區的產業協同發展注入強大動能,進而助推惠州全市相關產業的飛躍。
中國工程院院士夏佳文認為,惠州可依托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打造成珠三角大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帶動生物、農業、材料、電子、食品、醫療、健康等多個產業發展,形成產業鏈。
根據相關規劃,惠東片區致力于打造成粵東乃至珠三角地區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如今,風電等多個清潔能源項目蓄勢待發,環大亞灣新區也正朝著清潔能源產業排頭兵的方向邁進。撰文:周歡
延伸
新區將加快新能源發展
根據惠州市政府2015年3月出臺實施的《惠州環大亞灣新區低碳生態專項規劃(2014—2030年),新區將逐步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動海洋能、地熱能、海上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規模化發展,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發電方式多樣化,并推進分布式能源建設,加強石化、電力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和低碳化改造。
在推動風電發展上,將充分發揮環大亞灣新區的風能資源豐富的優勢,推動惠東東山海風電場建設,開展紅海灣西岸及淺海區域風力資源總量的普查與開發研究工作。
在發展海洋能方面,該規劃提出在辣甲列島、馬鞭洲、芒洲等大亞灣灣口及中部地帶潮流流速較大、波浪較高的地區探索海流能、波浪能開發利用;在三門島、大辣甲島和擔桿島等潮差相對較大的地帶及沿海岸地區探索潮汐能開發利用。
針對發展地熱能,將在環大亞灣新區全面開展地熱資源普查,在地下水資源豐富、水溫適度、水質適宜、便于實施供回水工程的平海鎮等地,為建筑物建設淺層水源熱泵系統;在水量充足、水溫適度的淡水街道等地區,為建筑物建設地表水源熱泵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