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訂單和新開工項目呈現爆發式增長。偏居西南的海裝風電為什么能創造上半年裝機增長400%的業界神話?
如果你選用陸上交通工具進入山城重慶,便隨處可見陡峭的山坡和曲折的山路;因山多風少,常年多霧,重慶還有霧都的稱號。一般人都很難想象,在重慶的崇山峻嶺之間,竟會有著一家鮮為人知的風電企業,而且還以海上風電為殺手锏。
中船重工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裝風電)就是這樣一家實力不俗的風電企業。
走在重慶市北部新區經開園金渝大道上,遠遠地就可以看到白色的巨大廠房和三層的暗紅色辦公小樓,這就是海裝風電總部的主要建筑。“海納百川、裝備天下”的廠訓正對著公司的大門,顯示了其對海上風電裝備志在必得之志。
海裝風電成立于2004年。從成立起到2014年,海裝風電的定位是“穩做局”,發展不溫不火;2014年以后,海裝風電開始進入“快崛起”階段,規劃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國內風電市場份額的15%-20%。他們力爭從國內風電裝備企業前十強的后半段上升至前十強的前半段,從而躋身于第一。
憑借深厚的重工業技術積淀和完整的工程設備產業鏈,海裝風電的第二個十年,其制定了“南北布局、陸海并舉、國內外市場并進”戰略,但是,海上風電這片藍海無疑將是其戰略發展中最關鍵的重頭戲。超導風機、全球最大的10兆瓦海上風機等,都將是海裝風電未來掘金海上風電產業的墊腳石。
▼十年蟄伏
11月4日,海裝風電與與殼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殼牌)簽署新一輪合作協議。當殼牌大陸及香港地區潤滑油業務總經理沈堅到達海裝風電總部時,首先看到的就是“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個海裝風電的金字招牌。海裝風電和殼牌的合作始于2007年之初,從850KW的小風機到目前主流的2.0MW風機,海裝風電風機都在使用殼牌的潤滑油產品。
剛從中船重工七三一所所長轉任海裝風電總經理兩個多月的孫建中,與沈堅代表雙方企業簽署了未來為期兩年的商務合作合同。“我們知道海裝風電過去的發展非常穩步,技術儲備和背景都非常好,所以非常愿意與他們繼續合作。相信海裝風電今后幾年一定可以成為中國風電領域領軍的企業。”沈堅說。
具有軍工背景的海裝風電以雄厚的技術實力著稱,但在其剛成立的十年里,市場成績并不是那么驕人。進入2015年后,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今年海裝風電承接訂單和新開工項目呈現爆發式增長,其所屬的各總裝基地生產負荷飽滿。上半年,海裝風電裝機量同比增長400%以上。
從一組數據可以看出海裝風電對今后發展的高期盼值。“十二五”期間,海裝風電建成并網風電項目共232MW;“十三五”期間,其規劃目標是新開發1000MW容量的新能源項目,是“十二五”的四倍多。
在海裝風電的新增市場中,陸上風電仍將是中堅力量,而海上風電經過過去十年的蟄伏期后,也將是該公司未來新的增長點。
國家科技部在2010年授予了唯一一個國家海上風電工程研究中心,海裝風電則是該中心的平臺建設單位。同時,海裝風電在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還集合、凝聚了整個中船重工的力量。比如,中船重工擁有的船舶電力國防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腐蝕與防護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都可以為海裝風電的海上風電發展所用。
中船重工副總經理錢建平近日也對媒體表示,中船重工將加大力度支持風電產業發展,特別要依靠以海裝風電為龍頭企業的發展,來帶動集團公司全產業鏈的發展;同時,中船重工將充分利用海工優勢,助推海裝風電發展海上風電。
擁有如此良好基礎的海裝風電,在2012年研制出了5MW的海上風電機組。當時是目前世界上風輪直徑最大的風電機組,也是國內第一個獲得海上風電機組認證的。海裝風電生產的兩臺5MW海上風電樣機于2012年底在江蘇如東海域實現發電。
機電產品一般要使用三年以后才會暴露問題,從設計到使用的可靠性暴露呈現正態分布。孫建中對《能源》記者說,海裝風電在如東的的海上風機樣機馬上就達到三年的使用時間了,這三年里出現過一些小的問題,但大的結構上是成功的。“我們在這三年里將暴露出的問題逐漸完善,逐步提高其可靠性水平,未來我們馬上就會生產更多的海上風機。”
▼更大的海上風機
現在,沒有人會質疑海上風電的巨大潛力。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2014-2020年間,海上風電裝機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9%,累計裝機容量在2040年到達41GW。今年,歐洲和亞洲會分別以45%和65%的年復合增長率擴張,在2020年分別達到30GW和11GW的累積容量。
對風機制造企業來說,在巨大增長潛力的市場中制勝的法寶一定是技術水平。海裝風電此前研制的5MW海上風機機組采用整體式鑄造機架、大軸承+齒輪箱增速,高速永磁發電機+全功率變流器,機艙全密封結構+內部空空冷循環系統,有著目前同類機型中“三個之最”:風輪直徑最大、機頭重量最輕,發電量最高。該機組風輪直徑為154米,較大的掃風面積有效提高了發電量,比同類機型同條件的發電量高出約9%。
除了繼續生產研制5MW的海上風機,海裝風電在海上風電方面未來更大的寶則是押在了10MW的海上風機上。
在風電領域,往往是GE、西門子等國際巨頭擁有最頂尖的技術;而海上風電領域則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初期階段。海裝風電期望通過對10MW海上風機的研發,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孫建中說:“海裝風電未來還要研發更長的葉片,提高風機的發電能力。同時,為了降低成本,獲取更多海上風力發電資源,我們正在研發10MW的、超導的海上風力發電技術。我們對此有信心。”
孫建中言語中的自信來自于海裝風電的技術積累,以及其背后中船重工整個系統的實力。孫建中表示,無論是從海裝風電的整體技術,還是從中船重工集團的產業鏈角度來講,海裝風電都具有研制10MW海上風機的能力。“明年或者后年,我們海上10MW的風機局部樣機就會出來了。”
而令孫建中最為擔憂的則是更大海上風機的成本問題。對于任何一家風電企業來講,除了環境,資源等因素影響其發展的步伐外,自身成本也有著較大的影響。盡管現在海裝風電主要精力還是在技術進步方面的研究,但未來如何降低成本則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超導電機技術的突破則對海上風機成本的降低、運行的可靠性都有較大的好處。超導電機也被認為是未來海上風機發展的方向,不少國際企業都在做相關的研究。海裝風電也正在超導電機方面下功夫研究,一旦技術有所突破,就將運用到其未來的10兆瓦海上風機上。
▼布局與挑戰
根據國家能源局2014年12月印發的《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2014-2016)方案》,未來全國規劃建設44個海上風電項目,總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截至目前,全國海上風電裝機總量僅80萬千瓦,還有龐大的待建規模。各大風機制造商都在摩拳擦掌地準備搶占更多的市場。
海裝風電重慶總部深居西部內陸,風機機組如果要運出重慶并不是樁劃算、有效的買賣。因此,海裝風電在過去幾年里在新疆、內蒙、甘肅、江蘇等地分別建設了制造、維護以及總裝基地,均靠近風機使用的地域。
但這些基地大多都是在陸上風機場附近,計劃在海上風電方面大展拳腳的海裝風電要則必然需要再建設一批海上風機機組的設備工廠。
據孫建中介紹,海裝風電正準備在大連莊河建一個海上風機的總裝基地,以及總裝的后續維護基地,當地的土地手續也已經招標完成,預計很快即可啟動建設。選擇這一基地的原因自然是其便利的海上運輸的條件,是可達性比較好的地區。
目前,江蘇省南通市是國內海上風電的主戰場。在南通如東縣環港外側離岸3至15公里的海面上矗立著155臺巨大的白色風機,其中就有海裝風電研發的2臺5MW風機。在如東縣城里,分布著各個風機廠商的維修保養基地,都緊盯著如東的海上風電市場。
海裝風電自然也不會忽略如東,其現已在如東建了年產設計50萬MW的總裝基地,陸海并用。未來,在江蘇如東,以及河北樂亭等地,海裝風電都在考慮新建更多的海上風電基地,為將來搶占當地海上風機市場做準備。海裝風電10MW的海上風機研制出來后,仍將布局在江蘇如東。
利用中船重工集團的系統優勢,海裝風電現在還準備打造一個海上風機安裝公司,并生產安裝船。這里面商機巨大,一個30萬兆瓦的風電站就至少需要三條維護船。“在風機制造、安裝方面我們都需要探索。”孫建中說。
在全球來說,海上風電都是一個全新的技術和產業。英國、丹麥等歐洲國家目前是海上風電研發、運營最好的國家,但他們至今也只能在近海開發海上風電,即“雙十”(10米水深,離岸10公里)標準的風機。
中國的海上風電則起步更晚,還處在一個比較前期的階段,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但是,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能源企業,都在趨之若鶩地開發海上風電。
許多前期建設的項目如今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比如工程拖期、施工難度大、運行設備的腐蝕等。截至2014年底,我國海上風電2014年底累計裝機容量只有44萬千瓦,進展緩慢。2010年完成招標的4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到2013年才核準。
據必維工業與設施事業部大中華區通用工業總監李文江對《能源》記者介紹,中國海上風電產業面臨三大風險:技術、財務和法律法規。不少中國海上風電項目技術并不成熟,包括風機技術、安裝技術,以及營運維護技術等都不成熟。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在海上風電方面并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現有海洋工程的法規主要還是針對海上油氣開發的。
海裝風電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孫建中坦言,首先在財務上,海上風電成本壓力較大,不僅是海上風機本身制造成本高,海洋工程的施工、海床的保護、海底電纜的鋪設等都需要較高成本。此外,還有一些核心部件仍需要從國外進口,或者說即使國內廠商能制造相關產品了,但其質量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仍有待提高。
此外,孫建中也意識到,中國的海上風電是一種稀缺資源,新建更多海上風機并非易事。孫建中說,中國的邊疆三分之二是陸地線,三分之一是海岸線,海上風電資源是稀缺的。同時,我們國家三分之二的人口聚集在東部,海洋承載的東西太多,漁業,養殖等等。因此,可商業開發的海上風電資源更加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