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英國蘇格蘭政府宣布,已批準一個在蘇格蘭東北海岸修建浮動式海上風電場的先期項目,該風電場建成后將是全球同類風電場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公告稱,這個風電場將包括5臺浮動式風電機組,建成后整體的發電能力將達到每年135吉瓦時。
現在,全球已經建起來的十大海上風電廠中,英國占據7座,但是中國在海上風電完成量僅為500萬千瓦。記者在第四屆IET可再生能源發電國際會議間隙,采訪了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刊物《可再生能源發電》總編、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可再生能源技術教授、風能系統博士培訓中心主任大衛˙因菲爾德,探尋英國在風電事業上的風聲水起可否給中國帶來一些經驗。
英國風電政策也偏負面
有觀點指出,發展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需要的風電技術要求非常嚴格,但現在中國大型風電技術不是特別成熟,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核心關鍵部件技術有待突破。
因菲爾德并不十分認同這個觀點。他對中國在風電領域取得的進步用了“突飛猛進”四個字進行評價。
“在過去,可能這個技術還不算可靠、規模相對較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主流制造商也可以制造出非常大規模的風力發電機組,甚至其規模和我們在丹麥看到的風電機組規模相當。英國其實在設備供應方面也并非最強的國家,而是在應用方面處于靠前地位,我相信很快中國就可以后來居上。”他說。
讓因菲爾德感到焦慮的是,目前英國對于風電的補貼政策并未處于最佳狀態。
今年7月,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在公布夏季預算法案的同時,取消了可再生能源電力企業所享受的優惠政策。據英國媒體報道,專門從事風力發電與利用垃圾填埋產生沼氣發電的可再生能源企業英菲尼斯公司反應十分激烈,其目前在積極尋求法律援助。該公司發言人稱,政府給予電力企業24天的通知時間過短,企業無法應對政府這一突如其來的改變。
可以預見的是,風電終將面臨補貼越來越少的局面。不久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處長李鵬在201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就表示,我們一個重要的任務是,通過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在“十三五”時期推動風電開發成本進一步大幅下降,使其逐步減少對補貼的依賴。
因菲爾德也指出,英國現在的政策看來并不特別支持可再生能源,7月份的這個政策不是唯一的負面政策,可能還有更多,包括對陸上風電的新政策。新政策一出來也會促使陸上風電的規劃迎接挑戰,海上風電方面也可能會受到政策的制約。
“但是隨著國際壓力的增大,英國可能會改變相關的決議。”因菲爾德認為,力促相關政策的改變,可能是當前比較有成效的方法。
降低成本依然很難
如果政策依然如此,那么風電只能“降成本”來“保生存”。
現在,按照中國的情況來看,海上風電的建設投資成本是陸上風電的兩倍左右。因菲爾德介紹,英國的海上風電跟陸上風電成本的對比與中國情況類似,也面臨降低成本求未來的境況。
風電成本包括了風機、運維和度電成本。有觀點強調,風電成本不僅包括開發成本,還應計算其利用成本,不僅包括由于風電間歇性、波動性帶來的系統調峰成本,還包括因其容量置信度低而帶來的容量充裕性成本以及輸送波動性電源產生的高于輸送常規電源的成本等。
因菲爾德指出,海上風電本身的特性是成本較高,而且與其稱之為“面臨經濟方面的挑戰,更愿意稱它為面臨技術方面的挑戰”。他認為,通過運用良好的技術確保海上風電的電力穩定、可靠,目前還需要努力。
“我們在盡力降低成本,尤其是風機設計方面,包括風電廠風電機組的尺寸、單機容量等,運營維護的成本也確實非常高,大家也想了很多方法來降低這個成本,但是這些辦法都沒有很好地實踐,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可能我們需要因地制宜地研究這些辦法究竟能不能得到行業的認可,并最終付諸于實踐,把成本降下來。”因菲爾德坦承,當前英國風電在降低成本上,成果并不顯著。
在問及預計英國海上風電有望何時不再需要政府補貼就可以完成自主運營時,因菲爾德也無法給出具體時間。
他回答得頗為婉轉:“其實所有種類的能源,包括傳統的和可再生能源全部受到政府的支持或者資助,比如傳統的有油、氣、煤,甚至是核能,其研發或調配都是受到政府支持的。大家都說要建立一個能源的自由市場,其實沒有一個真正自由的市場。海上風電受到政府的支持可以再發展,但是一旦政府停止支持,它在發展的時候就很難具有競爭力。如果政府停止對它的支持,它就沒有辦法和一些還在獲得政府資助的能源發電途徑進行競爭,所以關鍵是看如何評判和選擇,我們是否要滿足一些目標,比如,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何讓空氣更清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