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技術發展來看,潮汐能發電技術最為成熟,已經達到了商業開發階段,已建成的法國朗斯電站、加拿大安納波利斯電站、中國的江廈電站均已運行多年;波浪能和潮流能還處在技術攻關階段,英國、丹麥、挪威、意大利、澳大利亞、美國、中國建造了多種波浪能和潮流能裝置,試圖改進技術,逐漸將技術推向實用;溫差能還處于研究初期,只有美國建造了一座溫差能電站,進行技術探索。
地熱能:比太陽能更穩定
地熱能也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它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并以熱力形式存在。據科學家預計,未來地熱能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位居第四,僅次于風能、太陽能和水能。
地熱能與風能和太陽能相比,地熱能穩定可靠,且不受天氣影響。根據地理結構的不同,地熱能的長期成本有可能低于煤炭,一旦確定了地熱位置并修建了發電渦輪機,其發電成本幾乎為零。地熱能源于地心能量,可用于替代部分核能。據統計,地表下10公里以內的地殼儲存的地熱能是全球所有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的5萬倍。
不過,地熱能的開發成本較高,而且成本回收期長。地熱項目與石油或采礦工程不同,地熱源的大小在開發之前無從知曉。一座20兆瓦的地熱發電站需要約700萬美元的評估費用,另外還需要2000萬到4000萬美元的開采資金,然而,一旦判斷失誤,所有的投資都將付諸流水。換算下來,1兆瓦地熱能需要350萬美元的投資,而同樣能量的煤炭只需120萬美元。此外,地熱資源從勘探到商業運行,一般需要5到7年,相比之下,風能或太陽能發電的投資回報期只需12到18個月。
核能:危險與利益并存
核能是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它與火力發電極其相似。是以核反應堆及蒸汽發生器來代替火力發電的鍋爐,以核裂變能代替礦物燃料的化學能。
核能發電不像化石燃料發電那樣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質到大氣中,因此核能發電不會造成空氣污染。而且核能發電也不會產生加重地球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此外,核能發電的成本中,燃料費用所占的比例較低,核能發電的成本較不易受到國際經濟情勢影響,故發電成本較其他發電方法為穩定。
但是,核能電廠會產生高低階放射性廢料,其具有放射線,因此必須慎重處理。并且核能發電廠熱效率較低,而且比一般化石燃料電廠排放更多廢熱到環境裏,故核能電廠的熱污染較嚴重。而最嚴重的是,核電廠的反應器內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如果在事故中釋放到外界環境,會對生態及民眾造成傷害。
日本福島核事故距今已整整4年,有人預言國際核能推廣和建設計劃將被擱置很長時間,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能源是社會發展的關鍵,而核能是幫助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當下,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已制定了面向未來20年的核電項目拓展計劃,以幫助經濟發展。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核能存在的隱患將會越來越少,核能會更好的為人類服務。
距離11月底的巴黎氣候大會還有不到1個月的時間。日前,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在巴黎氣候大會召開前警告,如果此次大會談判失敗,地球將陷入一場“大災難”。相信在會議期間,與會代表能夠達成一份全球性協議,全球共同努力,控制氣溫升高不超過2攝氏度,而發展可替代能源也必將是重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