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之利
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實際也是一次次能源替代的革命。從煤炭替代薪柴,到石油、天然氣替代煤炭,目前正逐步進入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新階段。
幾十年來,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背后,大氣污染和環境惡化是不可避免的“成長的煩惱”——“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霧霾天氣現象會給氣候、環境、健康、經濟等方面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如是說。不斷加劇的生態環境污染,正成為河山不能承受之痛,已凸顯為重要的民生問題。
王抒祥對記者介紹說,清潔替代應該貫穿于能源生產、輸送和消費各個環節。即發電環節由清潔能源替代煤電的“清潔替代”,在能源輸送環節以輸電替代輸煤、用西部的清潔電力滿足東部的電力需求,以及終端消費環節由電能替代其他化石能源的“電能替代”。
在能源生產環節,以清潔的水電、風電、光電、核電等代替煤電,進一步優化能源生產結構。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積極發展水電,安全發展核電,開發利用頁巖氣、煤層氣。我國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預計2020年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將分別達到3.5億、2億、5000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全部裝機的比重達到37%,2030年這一比重將達到45%左右。
在能源輸送環節,以輸電替代輸煤,實現“電從遠方來”。我國國內能源資源與地區經濟發展呈逆向分布,油氣消費嚴重依賴進口,決定我國將長期保持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相對于傳統的輸煤至負荷中心、再將煤轉化為電能的就地平衡發展方式,在煤炭基地將煤就地轉換成電能并通過特高壓電網輸送至負荷中心的發展方式,具有明顯的損耗低、效率高、更環保等優勢。同時,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大規模、集約化發展,客觀要求我國必須實現能源資源的大范圍、高效率優化配置。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施清潔替代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既有利于將西部清潔能源優勢充分開發利用,轉化為經濟優勢,也能滿足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用電需求。更重要的是,對節能減排、大氣污染的治理將起到顯著作用。”對此,王抒祥表示。
最后,在終端消費環節,由電能替代其他化石能源。電能是最為安全、高效、經濟、環保的能源,從國內外能源發展趨勢來看,電力消費比重擴大是大趨勢,電能是近20年消費增長最快的能源品種。目前,我國人均用電量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電能消費比重較日本等發達國家低近5個百分點,我國的電力消費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研究表明,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每提升一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使用電力能源替代煤、油、氣等常規終端能源,可以通過大規模集中轉化和污染物集中處理來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據專家測算,通過全面實施電能替代,2015年、2017年、2020年我國東中部地區PM2.5排放可比2010年分別降低12%、20%、28%左右。
為科學有序推進電能替代工作,2013年起,國家電網公司就組織有關專家成立了專題課題組,深入開展電能替代研究,分析論證實施電能替代的重點領域和成熟技術,最終完成了《國家電網公司實施電能替代相關問題研究》,研究分析了以電代煤(油、氣)的10種技術、14種替代方式和潛力。2013年8月15日,《國家電網公司電能替代實施方案》出臺,在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內全面啟動電能替代工作。
之后,國家電網公司電能替代工作主要在三個領域推進。一是在城市集中供暖、工商業等重點領域大力實施大型熱泵、電采暖、電鍋爐、雙蓄等以電代煤(氣)項目。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國家環保部重點關注的污染嚴重城市優先實施一批“示范性強、經濟效益好、推廣效果佳”的電采暖替代燃煤鍋爐的示范工程。結合國家開展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重點在試點城市商業建筑集中區域推廣蓄冷(熱)項目,示范建設大型集中供冷(熱)站。
二是在交通領域積極推動和服務電動汽車、軌道交通發展。緊密跟蹤電動汽車產業及市場發展趨勢,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運營。結合電鐵和各地城市軌道建設規劃,主動做好配套供電電源和供電服務設施建設,積極推動交通領域電氣化,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三是在居民生活領域積極推廣“家庭電氣化”。在城郊結合部、農村地區推廣“煤(氣)改電”,變燃煤取暖為電采暖,推動新建住宅推廣應用電采暖、家電設備等,倡導“零排放”家庭生活;充分發揮公司營銷網絡優勢,推廣普及家電設備,促進居民生活用電增長。此外,國家電網公司將積極爭取政府出臺鼓勵節能替代的支持政策,引導社會主動選擇電能,淘汰高污染、低效率的用能方式。
實際上,在終端能源消費領域,電能替代已悄然走入每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