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能力執世界牛耳的美國本土也采用了不少風力發電系統,且陸上與離岸的系統兼備,整體風力發電達到 14,800GW,于 2013 年時為世界各國風力發電量之首。雖然美國采用陸上風電比重較高,不過離岸風電配置仍達到三成,仍有諸多可供參考之處,本文嘗試比較美國陸上風電與臺灣離岸風電每月容量因素的變化,來探索新趨勢。
風力發電的容量因素(Capacity Factor,CF)是實際的發電量除以理論的發電量,數值位于 0 到 100%間,數字越大表示風電的發電效率越好。不同月份的風力有大有小,雖然不穩定,但是可以預測,也可以被管理。一般而言,離岸風電的容量因素會高于陸上風電。
陸上風電以中部各州居冠
美國的陸上風電以中部州(Interior)的平均風速最高,海拔 80 公尺高度的地方,平均風速多數在 8 m/s 以上,大部分地區可達 9-9.5 m/s,少數地區超過 10 m/s。其次是五大湖區(Great Lakes),約在 6.5-7.5 m/s 之間。東北部的風力資源又比西北部更好一點,但兩者都遠遜于中部地區與五大湖區。
根據 NREL 在不同時期與假設不同的風機輪谷高度所做的預測,美國的陸上風電設備容量潛力達 7,834~10,362GW,離岸風電為 4,150~4,438GW。美國總風力發電設備容量約 11,984~14,800GW。總發電量 NREL 與哈佛大學認為介于 14,000~17,200 TWh(十億度電)之間。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2015)最近的研究顯示,美國的風力發電,預估總設備容量達 15,179GW,其中陸上風電占10,955GW,離岸風電占 4,224GW。每年總發電量達 49,760TWh,其中陸上風電占 32,784 TWh(容量因素34.16%),離岸風電占 16,976 TWh(容量因素 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