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侃霧霾——
北京版: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拉著你的手,卻見不著你的臉。
長沙版:A:咱去賣口罩吧,定大賺!B:賺啥!誰能看見咱賣口罩!
鄭州版:遛狗不見狗,狗繩提在手,見繩不見手,狗叫我才走!
哈爾濱版:早上一拉窗簾,以為下班了。
以上這些流傳在百姓間的段子對霧霾描述不乏加工夸張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霧霾對百姓生活的影響。
官員談治霾——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
讓環保隊伍成為一支真正的鐵腕治污隊伍要讓環保隊伍真正成為一支鐵腕治污、勇于擔當、公正透明、作風過硬的隊伍。要全面清理環保系統領導干部及其親屬違規插手環評審批或開辦公司承攬環評項目。在未來工作計劃中,首要抓的是貫徹落實好新環保法,把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督,督促地方政府切實負起責任擺在第一位。
環保部副部長潘岳:
支持和動員全社會力量與環境違法行為作斗爭環保部將建立微信舉報平臺,支持和動員全社會力量與環境違法行為作斗爭,要大力推進信息公開,充分利用輿論力量,營造強大的輿論聲勢,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積極監督環境領域及企業違法違規行為,進一步凝聚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正能量。
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直屬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辦公室副主任溫香彩:治霾不能搞“短平快”
霧霾的治理不能搞短平快,要有長期的方案措施。
首先,要加快政策環評制度建設,盡快修訂完善《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政策環評的法律地位,從根本上杜絕因政策失誤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促進自然資源優化使用與可持續發展。中央可以先在地方試行政策環評試點工作。
其次,還應大力發展環境服務業,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策,為環境保護進一步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倡導鼓勵第三方企業進行污染治理,既拓寬了全社會的環境治理投入,發揮治污的規模效應,也有利于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和效果。
最后,每個人都是污染的產生者,也是治理污染的參與者。所以,全社會要聯合起來,形成合力,向環境污染宣戰。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環保不只是一個執法問題,仍需全社會共同參與
目前,環保部門的執法隊伍存在人少、執法車輛少等問題,甚至沒有標準的制服,這大大地影響了執法的力度。
但中國環境保護不僅僅只是一個執法的問題,它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在新環保法出臺之前,我們的環境保護工作存在四個問題:一是法律嚴重滯后;二是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三是環保部門的監察監管能力跟不上;四是社會的廣泛參與與監督力度不夠。
新環保法出臺后,這四方面都得到了加強,尤其是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大大加強了,同時,社會公益組織也可以依法提起環境訴訟,這是大大的進步。結合中國國情,應發揮政府的優勢,加強政府相關職能,用很多行政手段和措施推進環保事業,比如,我們可以將環保工作納入對官員的考核體系中。
此外,一些市場手段,比如利用環境污染責任險分擔風險、發展碳交易市場等都應該全面推動起來。國家還應加強對環保事業的資金投入。根據國際經驗,生態環保投入應占GDP總量的3%-3.5%,生態環境才能有明顯改善,而我國只在1%-1.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