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中廣核“智能風電場系統”構架的核心理念是把分散、粗獷的運行管理方式轉型為遠程、集中、專業的運行值班模式;把變電站24小時值守的檢修模式轉型為距風場2小時響應圈的移動運維工作模式;把人員專業技能參差不齊,缺乏技術支持的現狀轉型為開放式的技術支持與專業保障體系;把總部與風電場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的現狀轉型為現場人員工作表現的透明化體系。
中廣核“智能風電場系統”主要包含三大類子系統:智能監控系統、智能檢修系統和智能終端。通過對原有的平臺基礎進行信息系統整合,將工單管理系統、物資管理系統、移動檢修、功率預測、振動監測等系統與監控系統整合在一起,形成統一的、完整的系統平臺。
整合后的集中監控系統平臺實行統一、規范、集中的運行值班;接受電網調度指令;進行功率分配;設備起停操作;統一調度、指揮現場操作;為現場提供維修咨詢等技術支持。在電力系統法規、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建立與電網調度相對應的區域集控中心,實現遠程監控和調度。
實施電子工單的推廣,將建立設備臺賬和物料編碼體系,通過電子工單,實現風電場工作計劃、分配、指導、監督、記錄全流程管理;同時,通過工單中對所用物料、人工、處理方法的記錄,還能實現風電場人員工時績效考核和風電場作業經驗積累。
實施移動運維是通過使用便攜式移動終端系統,實現對風電場工作人員的管理和考核;移動終端與工單系統集成,風電場工作人員能夠在移動終端中收到電子工單任務并進行適時工時記錄;除此之外,還可以對工作中的交付物拍攝照片,通過移動終端將照片自動傳送至工單并可以遠程審查工作結果;同時,對工作效率進行閉環追蹤。
物料管理系統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包括建立備件自動補庫機制;集成物料管理模塊與維修管理模塊,實現物料消耗分析;管理工器具,包括:個人領用、借用、歸還、調撥、定期校驗等; 建立三級庫存體系,提高備件、耗材、工器具供應能力;與財務系統有機集成,實現有價與無價物料的統一管理,還原真實成本。
根據粗略測算,實施中廣核“智能風電場系統”后,將有效的降低風電場運維成本,提高風電場運維質量,提升現場作業安全水平:從成本上,到2015年,每5萬千瓦容量的可控成本(不含折舊和財務費用)由2012年的586萬元降低到400萬元;從技術上,設備運行可利用率大于等于98.5%,從管理上,每5萬千瓦容量運維人員由目前的12人降至7人,標準化作業流程覆蓋所有作業的90%以上,年度大部件更換率小于等于1%等。
遠景:智能平臺將不斷優化升級
“目前,這套智能風電場系統主要將甘肅大梁風電場和內蒙杜爾伯特風電場作為移動運維試點,等系統完全建成并運用成熟后,將很快在全國各個風電場逐步推行。”高龍表示,尤其像貴州地區的風電場,分布區域廣且環境惡劣,全面應用智能風電場系統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據介紹,中廣核“智能風電場系統”從構建適合風電業務特點的管理模式出發,創造性地將行業內外最新的風電知識與管理經驗固化在一系列無縫集成的系統平臺中,將風機、風電場、電網、設備廠家、運營商等通過傳感器、數據傳輸設備以及監控中心有機的聯接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統,其創新點和技術先進性使得智能風電場在明顯提高風電場發電量、有效降低風電場運維成本、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有極高的價值體現。
“像貴州龍里風電場有96臺風機,分布的范圍有200平方公里之廣,從升壓站到最遠的風機,最快來回車程也要大半天。通過智能系統,可以實時監控風機的健康狀況,提前對風機大部件亞健康報警,避免風機未來出現大的故障停機,從而在整體上減少故障頻率和維修次數。這樣一來,既減少了現場所需維護作業量,又減少不必要的庫存費用,從而有效減少對現場運維人員的數量和技能的要求,節約了相關成本。”高龍說。
據了解,未來中廣核還將對“智能風電場系統”進行市場化推廣,打造“產品+個性化服務+維護模式”的風電行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并且將不斷進行優化升級。
“我們中廣核風電不是提高勞動力的機器,而是提高智能的系統,不做造錢的機器,而是打造信息和交流的平臺。”高龍告訴記者,雖然這一系統還沒有正式在貴州分公司進行應用,但他們也在積極進行各種智能化的嘗試和實踐。
據介紹,目前中廣核風電公司貴州分公司擬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形式,與節能服務公司共同研發“風機油液分析及振動監測實時在線監測系統”項目,這一系統正好能為中廣核“智能風電場”系統的構建,提供更為詳細、可靠的底層數據。未來再結合正在建設的變電站全站在線監測系統,將形成最有價值的“數據集成”,真正實現管控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