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方案還涉及一條南網運營區域的特高壓直流線路,即麗江—深圳±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公開資料顯示,這是南網重點建設的西電東送輸電線路,也是南方電網建設的第三條特高壓直流線路,涉及總投資將達170億元。
特高壓交流獲有條件放行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涉及9條特高壓線路中,有4條是特高壓交流工程,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多年來飽受爭議的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獲得放行。
對此觀點,某位知情人士并不認同。在他看來,能源問題要給環境讓路,最終把能源局等主管部門逼到了死角,于是不得不批一批交流特高壓項目,但這并不意味著主管部門對特高壓的完全認可。
分析下這12條治霾通道,記者發現一些端倪。這些線路中,跨區域的采用的均為直流特高壓技術,而交流特高壓全部被局限在區域內,如華北和華東。
“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態度,即區域內的交流特高壓可以批一些,但跨區域的特高壓項目,只能批直流。”國家能源局一位負責能源規劃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事實上,不管是特高壓交流技術,還是特高壓直流技術,我國均已完全具備大規模建設的條件。
目前,我國首個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和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已分別安全運行超過5年和3年半。國網公司建成的“兩交三直”特高壓工程累計送電已超過1600億千瓦時,有力支撐了東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此外,經過十年努力,我國已全面掌握特高壓核心技術,特高壓交直流設備國產化率均超過90%,在國際市場打破了跨國公司的長期壟斷。特高壓交流電壓成為國際標準,直流工程已實現“走出去”,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有4個專委會秘書處設在國網公司,顯著提升了我國在世界電網標準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