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產能過剩是低研發投入的產能過剩,即使過剩了,也只是一種短期的陣痛,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而風電設備生產本身的投資并不是很大。”對于風電行業可能出現的大浪淘沙,張謙似乎已經做好了坦然面對的準備。
記者注意到,其實此前就有人慨嘆:“風電從應用角度看是一個新的產業,但其產業鏈的主體部分是傳統產業,即機械、電氣、工具等行業的延伸。”可以說,與風電設備的生產相比,風電場的建設、運維更為復雜,更符合新興產業的稱謂。
當一些傳統企業基于美好的前景預測紛紛將風能作為自身新的增長點而造成產能急劇擴張時,風電市場的需求卻開始出現了下滑。據介紹,由于全球經濟走低以及國內電力體制的掣肘,風電建設與電網規劃脫節,并網難逐漸顯現,棄風限電等問題日益凸顯加劇。同時,隨著國家信貸政策收緊以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和《風電場功率預測預報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的出臺,風電場開發的門檻不斷提高,投資者的投資熱情開始降低。
此外,張謙認為,風電建設市場后繼乏力,與好的風場地址越來越少,新建風電場的經濟性不如先前建設的風電場有關。而且,風電場在建設中還存在兩個弊病:一是重數量而忽視質量,結果發電效率和發電時間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注重單個風場規模的擴大,對風電場的政策扶持、運營和電網之間的協調機制等關注的不夠。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了風電市場增長乏力。
風電過剩是階段性過剩
盡管風電目前面臨過剩的困境,張謙依然對風電市場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認為,風電出現產能過剩,只是因為對風電的預期超過了實際情況,而風電的潛力還是非常大的,這“屬于短暫性的產能過剩,長遠來看是能夠消化目前的產能的,只是有些企業可能會被淘汰”。
張謙對市場樂觀的根據,主要源于國家的風電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到2015年,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要突破100GW,其中海上風電裝機達到5GW,而目前的風電裝機容量只有75GW,因此還有相當大的市場空間。此外,按照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設的要求,到“十二五”結束時,這些城市應用新能源的比例要超過6%,而現在基本上只有2%~3%,因此風能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
那么,如何才能將未來規劃中的數字演變成為實實在在的市場需求呢?張謙提出了以下三條建議:
第一,增加投入,提高風能資源評價水平。“我國對風能資源的整體勘測做的不足,國外可以精確到3米×3米的水平,而我國的評估比較粗放,只能達到30米×30米,這樣就難以準確地測算風電場的經濟運行情況。”張謙說。據介紹,基于精確的風能資源勘測數據,挪威將不同的地區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從而確定其風電的價格,投資者則據此確定投資的經濟性。張謙認為,我國未來也應該走這樣的道路,即通過國家勘測,根據各地不同的資源條件確定不同的電價,這是比較合理的。
第二,增加投入,支持風機國產化和培育自主品牌。張謙認為,在加大風機研發投入和公共技術平臺建設的基礎上,采取定向采購等措施迫使國外轉讓技術。此外,為促進風機的自主研發,可以要求機組中的國產設備要達到一定的比例,并據此來核定補貼,通過強化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支持,促進風機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第三,要對企業投標資格進行更為嚴格的劃分和限制,要規定中標機組的運行時間,對未達標者要進行處罰。